电工电子实训课程是高等院校理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按照国家对高等教育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和学校“百千万英才提升计划”目标要求,课程组不断尝试现代技术手段,探索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形成项目化教学模式,同时建设了与理论课程配套的河南省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电工电子学》和校级在线开放课程“电子技术实训基础(电工电子学实训)”。实践训练内容组织突出在电子装配工艺过程中的实践应用层面上,注重学生对过程性知识的积累和体验,对工程实践的探索,提高动手实操能力和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课程设立知识、能力、素质三大培养目标进行学生培养,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电学的基本知识,以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科学思维方式、竞争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综合素质,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阅读全文针对园林技术专业工作岗位需求的新变化,企业需要植物修剪、盆景制作、古建筑方面的专门化人才,以及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过程较长等特点,通过“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研究”、“园林树木修剪技术课程开发与研究”等课题和实践探索,2014年构建了“1+1+X”双导师制技能教学模式,探索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双元融通,三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阅读全文参赛团队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高阶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课程重建:一是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知·能·用”教学内容,以“明·思·辨”为脉络的“文学丝路”思政内容,搭建满足差异性、多元性、高阶性需求的资源库;二是创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趣研·创研·专研”能力提升活动体系;三是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双层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学;四是建构以能力为导向的“ABC”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 ArcGIS 软件制作文学地图,丰富教学内容、带动教学活动、深化能力培养。
阅读全文本课程秉承“德育为先、学生中心、研学融合、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基于“建构性教学观”,渗透“互联网+”思维,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开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
阅读全文“两个扎根、三个面向、四个全面:培养‘最懂中国管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两个扎根”反映人才培养的根本理念。一方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工商管理教育,立足中国情境和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不断探索开发中国理论和中国案例,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工商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全过程,创新课程思政方法路径,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课程思政体系。“三个面向”诠释人才培养的特色定位。定位于培养“最懂中国管理”的工商管理人才,形成了“面向实践、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特色。“四个全面”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保障举措。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通过四大抓手助力培养模式实施:第一,打造全过程自主可控的学分制管理模式;第二,构建全方位科学规范的质量保障体系;第三,设计全周期以人为本的导师制度;第四,营造全要素开放连接的教育生态。
阅读全文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培养新时代“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希望中国人民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人大师生的自觉追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学团队立足培养有理想信念、有理论思维、有现实关怀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针对传统哲学教育与思政教育、学科交叉、实践应用结合不够紧密的教学问题,围绕教学方式创新、教学体系改革和教学成果应用,推动哲学教育内涵式发展,成效显著。“哲学+”教学团队成员曾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奖。曾获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重点项目、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在提高哲学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出了有效探索。
阅读全文本成果以培养党和国家在新闻舆论战线的治国理政高层次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质量为导向,构建中国特色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以此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流程再造,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全媒化复合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努力走出一条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路。
阅读全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是中国理论经济学双一流学科和四轮学科评估A+学科建设单位,首批入选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引领,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特色,以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学科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人才体系为目标,以培养中国特色经济学专门人才为宗旨,运用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提升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突出实践性和问题导向以培养学生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通过重点打造“六个一”(一流师资和研究平台、一个中国特色经济学专班、一套中国经济学教材、一批实践基地、一系列经典讲座、一组公众号及网站),贯通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课堂与课外、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方法训练全过程,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形成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的“六位一体、全程育人”人才培养模式,闯出一条培养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人才和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才的新路。
阅读全文学校主动回应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对顶尖文科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需求,积极面向新时代,面向新技术革命,面向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扎根中国、独树一帜、交叉融合”为核心理念和主要途径,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对传统文科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系统性迭代升级,旨在解决文科对高等教育核心价值引领作用弱化、传统文科专业过度细分、文科知识生产向人才培养转化不畅、国家紧缺文科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努力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阅读全文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动力引擎,四川大学主动作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经过教育思想大讨论和不断探索实践,达成了大学生未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人人皆需要创新创业精气神的共识,形成了让学生谋事业创事业、重在创新、成就“双创人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观。自2004年实行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制度起,持续发力,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由独立思考能力、协作担当能力和敢闯会创能力汇聚而成的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学生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夯实学生干事创业后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阅读全文兴教之本,在教师。研究型大学铸就一流师资,关键在推动教师追求卓越学术。2012年起,川大、重大依托首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开展大调研、大讨论,发展了卓越学术是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并重互促的新内涵,探索卓越学术引领教师教学发展之道,为一流人才培养强基固本。
阅读全文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培训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强化教师教学发展内涵式建设的重要内容。西安交通大学根据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实际需求,弘扬交大西迁人优秀教学传统,秉承“立德树人品质为先,固本强基传承创新,砥砺奋进追求卓越”的教师培养理念,创建了“五阶段递进式”教师教学培养体系。
阅读全文2009年,发展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成为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产业发展,人才先行,教育部批准成立了物联网工程专业。作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新建专业,国内外没有相关专业可供参照,人才培养如何契合产业需求、教育内容如何融合产业技术面临的巨大挑战,迫切需要解决专业建设“从无到有”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为专业发展提供科学引导。为此,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下,来自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和学者联合成立了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研究专家组。专家组成员主要包括傅育熙、桂小林、王东、黄传河、温莉芳、秦磊华、朱敏、李士宁、胡成全和吴功宜等专家教授。
阅读全文工科专业“新工科”建设普遍面临的难点是,如何既满足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需要,又兼顾行业持续发展的当前需求。传统“轻化工程”本科专业主要包含制革工程、制浆造纸工程等人才培养方向,其共同特征是生物质资源的转化利用。随着人类对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的关注,利用生物质替代化石资源正成为重要的科技前沿方向,孕育出生物质材料、生物质化学品、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根据生物质科技发展趋势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本成果创新了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人才培养新局面,在“新工科”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上取得突破。
阅读全文在智能制造技术日益发展,区域汽车及机械制造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针对专业建设与产业升级需求不同步、培养学生复合能力的支撑不足等问题,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围绕装备智能化发展新需求,依托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点项目《柳州市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对机电设备技术类专业进行综合改革,形成了专业产教深度协同培养“五能复合”设备高级管家的系统方案。经过10年的研究与实践发现,机电设备技术类专业学生德技双馨,“懂工艺、精维修、擅集成、能改造、会管理”复合能力突出,岗位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增强,解决了智能化装备维修管理人才复合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项目成效显著。
阅读全文2023年7月2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共计1998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572项成果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些获奖成果充分体现了近年来职教战线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严谨笃学、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就。2022年教学成果奖分为立德树人、专业建设、“三教”改革、育人模式等10种类别,其中专业建设类成果(含专业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等,以下简称专业建设类获奖成果)获一等奖11项,获二等奖64项,合计共75项。综观这些成果内容,具有鲜明的先进性、科学性、实践性、实效性和创新性。为充分发挥获奖成果的引领示范作用,以优秀成果带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拟对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专业建设类获奖成果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经验的总结凝练,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建设范式,持续做好内涵建设和成果巩固,发挥专业领域优势,推动全国职业院校深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阅读全文近年来,“交通强国”战略之下,铁路行业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同时,随着“云物大智移”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铁路行业的融合,极大推动了铁路行业在生产方式、组织形态、管理理念等方面新一轮的改革创新,复合型铁路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对“铁路工匠”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也对铁道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阅读全文中国人民大学是全国公共管理“双一流” 建设和学科评估A+单位之一。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公管学科亟需全面反思“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阅读全文航空强,方能军强、国强、民族强。航空科技发展和航空人才培养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百年航空征程波澜壮阔,西工大作为国家航空教育和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在国家从航空弱国向航空大国转变过程中培养了大批航空英才,塑造了军机三总师、民机三总师等杰出人才,为国家航空事业做出了斐然贡献,成就了西工大现象,社会广泛赞誉,国家高度认可,国际重点关注。自2007年开始,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新工程,聚焦新工科内涵发展,提出了个性培育、终身发展、全面成才的教育理念,坚持特色办一流航空本科,积极培育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航空强国领军人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