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奖(教育部)

职业院校教学成果培育与策划摸底调研

调研对象: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团队、学生等。
调研内容: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研究、获奖情况、教学质量报告等。
调研方式:线上问卷、线上访谈、线上材料分析等。
调研成果:形成详细的摸底调研报告,为学校制定实施方案提供依据。

阅读全文
制定合作院校教学成果培育策划与申报指导实施方案

方案内容:包括教学成果梳理、培育规划、申报策略、材料准备等。
制定过程:专家团队与学校共同商讨,确保方案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和申报要求。
方案优化:根据摸底调研结果和学校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

阅读全文
开展合作院校教学成果申报相关人员实战式培训

培训对象:学校教学成果申报相关人员,包括教师、管理人员等。
培训内容:教学成果奖的内涵与分类、评审标准与指标、选题与培育、材料撰写与提炼等。
培训方式:线上授课、案例分析、实战演练等。
培训效果:通过考核和反馈,确保参训人员掌握申报知识和技能。

阅读全文
帮助合作院校进行教学成果申报框架设计

明确教学成果的依托项目、研究内容、创新点、社会影响等。符合申报要求,突出学校特色,体现教学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形成完整的教学成果申报框架,为学校撰写申报材料提供指导。

阅读全文
指导合作院校扎实开展培育工作

材料内容:申报表、总结报告、鉴定材料、佐证材料等。
加工过程:专家团队与学校共同商讨,确保材料内容完整、逻辑清晰、语言准确。
提升策略:对材料进行逻辑加工、语言加工、体系加工,提升材料的质量和水平。
成果展示:协助学校拍摄教学成果视频,制作展示专题网站,提高教学成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阅读全文
协助合作院校总结提升教学成果材料

随着国家对教育质量的日益重视,教学成果奖已成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改革成果及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指标。然而,许多学校在申报教学成果奖时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学成果梳理不清、申报材料准备不充分、申报策略缺乏科学性等。

阅读全文
【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艺工融合,以美育人:理工科高校美育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美育是关乎人格和心灵的教育,对丰富人的情感、想象和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全面开展美育工作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是“五育并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理工科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使命,大力开展美育教育,对提升理工科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创新创造能力具有特殊的意义。

阅读全文
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类课程改革与实践

工程索道不仅能解决许多江河流域跨江交通运输问题,而且还能在崇山峻岭的桥梁施工等多种工程建设中大展身手。依托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本科质量工程项目,我校“工程索道”类课程一线任课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引领省级教学团队,形成了“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特色平台”的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了“两体系三平台”和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相长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该成果获得了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阅读全文
贵州工商职业学院斩获省教学成果三大奖项 劳动教育创新成果荣膺特等奖

为引导职业院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奖励在教学实践、改革、研究中取得教学成果的单位和个人,发挥教学成果的引领激励作用,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激励贵州省职业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投身教研教改、潜心教书育人,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贵州省教育厅组织开展2024年贵州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评审工作。经专家评审结果公示和审定等程序共评选出获奖成果170项。

阅读全文
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产-教-城”融合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国家及地方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自2006年国家相继出台系列推动职教改革的重大文件,高度明确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09年,自治区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柳州市与广西教育厅共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为培养区域职教高质量人才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目标。

阅读全文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优秀案例|中南民大|思政引领、课程驱动、数字赋能:民族高校“滴灌式”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成果经7年实践检验和推广应用,成功探索了民族高校育人模式新路径,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滴灌式”商人体系,实现了学生学业高质量均衡发展,提高了学生政治认同感、学习效能感、精神归宿感、成长幸福感,增强了各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感和强烈自豪感,增进了各民族大学生的成长底气和成才志气,提升了各民族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志趣。学生民族团结进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学业预警与帮扶工作成效显著,学业预警人数明显下降,创新创业实践成果质量、毕业就业质量明显提升;学生成长可持续发展素养得到显著提升;育人成效得到高度认可,对省内外高校,尤其是民族高校育人模式改革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改革成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多家媒体对育人模式和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和跟踪宣传,学校人才培养成果入选国家“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阅读全文
教学成果奖:“双元融通.三段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针对园林技术专业工作岗位需求的新变化,企业需要植物修剪、盆景制作、古建筑方面的专门化人才,以及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过程较长等特点,通过“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研究”、“园林树木修剪技术课程开发与研究”等课题和实践探索,2014年构建了“1+1+X”双导师制技能教学模式,探索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双元融通,三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阅读全文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两个扎根、三个面向、四个全面:培养“最懂中国管理”的工商管理人才

“两个扎根、三个面向、四个全面:培养‘最懂中国管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两个扎根”反映人才培养的根本理念。一方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工商管理教育,立足中国情境和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不断探索开发中国理论和中国案例,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工商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全过程,创新课程思政方法路径,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课程思政体系。“三个面向”诠释人才培养的特色定位。定位于培养“最懂中国管理”的工商管理人才,形成了“面向实践、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特色。“四个全面”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保障举措。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通过四大抓手助力培养模式实施:第一,打造全过程自主可控的学分制管理模式;第二,构建全方位科学规范的质量保障体系;第三,设计全周期以人为本的导师制度;第四,营造全要素开放连接的教育生态。

阅读全文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强基博识 问题导向“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培养新时代“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希望中国人民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人大师生的自觉追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学团队立足培养有理想信念、有理论思维、有现实关怀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针对传统哲学教育与思政教育、学科交叉、实践应用结合不够紧密的教学问题,围绕教学方式创新、教学体系改革和教学成果应用,推动哲学教育内涵式发展,成效显著。“哲学+”教学团队成员曾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奖。曾获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重点项目、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在提高哲学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出了有效探索。

阅读全文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以评促教、双线并举: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与评价融合体系构建

本成果以培养党和国家在新闻舆论战线的治国理政高层次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质量为导向,构建中国特色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以此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流程再造,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全媒化复合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努力走出一条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路。

阅读全文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六位一体 全程育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学人才培养的人大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是中国理论经济学双一流学科和四轮学科评估A+学科建设单位,首批入选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引领,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特色,以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学科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人才体系为目标,以培养中国特色经济学专门人才为宗旨,运用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提升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突出实践性和问题导向以培养学生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通过重点打造“六个一”(一流师资和研究平台、一个中国特色经济学专班、一套中国经济学教材、一批实践基地、一系列经典讲座、一组公众号及网站),贯通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课堂与课外、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方法训练全过程,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形成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的“六位一体、全程育人”人才培养模式,闯出一条培养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人才和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才的新路。

阅读全文
四川大学国家教学成果奖:以卓越学术为引领的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发展模式的构筑与实践

兴教之本,在教师。研究型大学铸就一流师资,关键在推动教师追求卓越学术。2012年起,川大、重大依托首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开展大调研、大讨论,发展了卓越学术是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并重互促的新内涵,探索卓越学术引领教师教学发展之道,为一流人才培养强基固本。

阅读全文
四川大学国家教学成果奖:面向生物质利用国家战略需求的 轻化工程本科教育改革与实践

工科专业“新工科”建设普遍面临的难点是,如何既满足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需要,又兼顾行业持续发展的当前需求。传统“轻化工程”本科专业主要包含制革工程、制浆造纸工程等人才培养方向,其共同特征是生物质资源的转化利用。随着人类对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的关注,利用生物质替代化石资源正成为重要的科技前沿方向,孕育出生物质材料、生物质化学品、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根据生物质科技发展趋势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本成果创新了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人才培养新局面,在“新工科”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上取得突破。

阅读全文
国家级教学成果展示:三位一体 五能复合 全链服务:区域支柱产业设备高级管家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在智能制造技术日益发展,区域汽车及机械制造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针对专业建设与产业升级需求不同步、培养学生复合能力的支撑不足等问题,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围绕装备智能化发展新需求,依托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点项目《柳州市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对机电设备技术类专业进行综合改革,形成了专业产教深度协同培养“五能复合”设备高级管家的系统方案。经过10年的研究与实践发现,机电设备技术类专业学生德技双馨,“懂工艺、精维修、擅集成、能改造、会管理”复合能力突出,岗位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增强,解决了智能化装备维修管理人才复合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项目成效显著。

阅读全文
国家级教学成果展示:“两项协同、四级递进、定岗培养”的铁路工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近年来,“交通强国”战略之下,铁路行业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同时,随着“云物大智移”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铁路行业的融合,极大推动了铁路行业在生产方式、组织形态、管理理念等方面新一轮的改革创新,复合型铁路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对“铁路工匠”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也对铁道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