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遵义市委教育工委、市教体局立足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全力推动传承红色基因与落实立德树人有机结合,切实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作用,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以强化各学段思政课一体化的改革创新、教学教研、实践育人、师资培养等举措构筑思政教育共同体,着力构建遵义“红色思政大课堂”育人格局。
以“顶层思政”为引领,力行思政铸魂育人使命
落实党委主体责任。遵义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市级领导联系指导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方案》,每年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政理论课建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垂范深入学校开展思政课建设调研并为师生讲授思政专题课。每年市、县、乡党政主要领导深入学校调研并上思政课200余次,不断将具有时代质感的理论源源不断提供给学生,保持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新鲜度”,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突出抓好政治建设。统筹指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三定三晒”主题活动和“讲政治、守规矩、严作风”专项教育,指导各地各校通过“青蓝工程”、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双报到、双服务”、驻村帮扶等载体平台,发挥党员干部、党员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组建市、县两级教体系统宣讲团66个,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宣讲800余场次。
夯实校园阵地建设。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按照《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系统、规范、科学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确保校园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治安全。
构建协同联动机制。遵义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责任分解的通知》,形成由市委办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委编办、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等部门积极参与的常态化思政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打造强大工作合力,全面推进学校思政建设守正创新,有效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建设规划和实施意见的落实落地落细。
以“教师思政”为关键,释放强大育人正能量
严把教师队伍“思政关”。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成立市、县两级师德师风巡回宣讲团,广泛开展师德师风进校园宣讲活动,扎实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教育和治理工作,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举办思政教师素质“大培训”。近五年来,持续举办“传承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长征故事进校园”项目教师培训班、全市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网络研修班、市级大中小幼思政骨干教师培训班、珠海遵义两地思政骨干教师交流培训班,累计培训德育校长、思政骨干教师等2000余人次,运用红色文化提升教师综合素质,让教师深入理解红色文化,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更好地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组织开展市、县(市、区)培训,实现思政任课教师培训全覆盖,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把握教材内容和实际教学的能力。
开展思政教师技能“大比武”。通过线上线下举办两届“遵义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集体备课展示活动”,近三万名教师在线观摩学习,充分展示不同学段课堂教学特色,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立足遵义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组织开展两届“遵义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论文征集比赛活动”,统筹推进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组织珠海、遵义两地思政骨干教师在遵义四中开展一场以“ 中国式青春 ”为主题同上一堂思政课交流活动,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引领作用,构建红色思政高效课堂。
以“课程思政”为导向,提升实践育人水平
注重统筹谋划部署,推进思政一体化改革创新。设立“遵义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中心”,指导全市广大教师守好课堂主阵地,用心铸魂育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遵义师范学院成立“遵义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组建“遵义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遵义“红色思政大课堂”建设指导意见》《遵义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方案》等,不断优化不同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系统设计和总体部署,在工作格局、体制机制、后勤保障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理念支撑,加强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研究、指导和服务。
积极探索校馆共建,携手共建“红色思政大课堂”。遵义市委教育工委、遵义市教体局统筹指导各学校与教育部确定的“大思政课”教学基地遵义会议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以及市内国家、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理想信念基地、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等146个实践教学基地结对合作,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育人功能,采取“1+1”或“1+N”模式结对,开展校馆合作共建“红色思政大课堂”,着力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各地各校充分结合各自特点,围绕清明节、党的生日、建军节、抗战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活动。
着力校外教育体系建设,突破构建育人新格局。遵义市将红色基因厚植于研学实践育人,形成研学实践协同育人模式,开辟了全省领先、全国有影响的中小学研育并举的实践育人新路。构筑了“1+N”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集群,其中国家级基地(营地)7个,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8个。
以“红色思政”为特色,引擎助力铸魂育人体系
立足红色资源开发地方课程。启动“讲好长征故事·落实立德树人——长征故事进校园”项目,组织优秀的大中小学老师集中攻关,有针对性地编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丛书》《长征故事进校园教师教学用书》《红色塑魂》等校本教材,将遵义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课程思政教学优势,形成梯次推进、系统衔接、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政教材,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基因传下去。
精心打造红色思政“金课”。创新思政课育人方法、途径和载体,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在全国首次运用“5G+全息技术”连线上海卢湾高级中学同上一堂思政课,实现红色思政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益尝试。探索建成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举办两届“遵义市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教学展示观摩活动”,以“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推进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打造遵义红色思政“金课”。
创新推出红色思政精品课例。 以学校思政教育“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为主题,录制并评选出优秀“思政大课堂课”电视公开课39堂,在线观看、收看率达1200多万人次,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围绕“守好‘红色根脉’·上好‘大思政课’”活动主题,开展《遵义市首届大中小幼教师“红色思政微课堂”评选展播活动》,评选出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红色思政微课堂”精品课例34堂,并在各级多家主流官方媒体平台展播,充分彰显思政教育的魅力和思政教师的风采,开创全市学校思政工作新局面。
以“大思政课”为支撑,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德育擦亮学子信仰底色,遴选红色教育示范校22所,引领红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教研。智育铺就科技创新之路,制定《遵义市教体局市、县、校三级教研体系实施意见(试行)》,形成上下联动、高效运行的教研工作机制。体育锤炼意志勇于拼搏,出台《遵义市创建体教融合示范市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体教融合八大体系建设,构建起提升学校体育质量的体教融合新模式。美育以美开启心灵之窗,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围绕目标设定、基础保障、课程教学、活动开展、评价改革、组织领导等方面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劳动涵养踏实奋斗精神,在全省率先研发出台《遵义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手册》,指导各学校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清单,推动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开课率达100%,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培育阳光心理,护航学生成长。优化顶层设计,畅通心育路径,先后印发《遵义市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实施方案》《遵义市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遵义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建立市、县级16个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开通心理辅导热线,构建市、县、校三级工作体系。创新师资培养,建强心育队伍,在全市遴选120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市级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发挥心育骨干示范引领作用。构建“双平台”,织密心育网络,“双平台”即“监测平台”和“工作平台”,借助“监测平台”,每学期对全市四年级至高三共9个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监测。
构建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以创建文明校园为抓手,营造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全市有全国文明校园6所,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40所,省级文明校园29所,市级文明校园164所,县级文明校园725所。指导市属高校、市直属学校推进党建和思政融合,创建“长征课堂”“思泉讲习堂”“三线讲堂”等学习平台和“彩虹文化”“党员先锋讲堂”等育人机制。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生活,发挥遵义会议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革命传统教育阵地作用,开展“新时代好少年”“最美少年”评选宣传活动,在全市中小学校分批次培养了1700余名“小小红色宣讲员”。以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为契机,推进品质提升,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和深文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调度、同督导,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内容来源:天眼新闻
关键词:大思政课,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思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