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1959年创校以来,历经校址辗转、体制变更、层次变化,始终不改“以人才报国、保大江安澜”初心,坚持因江而生、依江而兴、向江而为,将行业背景、地域特色、城市名片作为学校发展的优势和底气,主动对接长江大保护战略,契合行业发展大趋势,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
传承为本传承“万里长江是摇篮”的育人传统
确立“万里长江是使命”的人才培养目标。“长江王”林一山在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和支持下,直接领导创办了学校前身——长江工程大学,开创了新中国流域机构办大学的先河,专门服务于长江水利水电建设,特别是三峡工程建设的科技人才需要。自那时起,服务万里长江,就是一代代长江工院人的使命。
开创“万里长江是课堂”的人才培养模式。万里长江作课堂,学用并重育英才。创立初期,学校发挥机关办学优势,在“三无”(无固定校舍、无专职教授、无教学大楼图书馆运动场)条件下创造条件,把课堂搬到大坝上,把教学搬到工地上,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创了水利人才培养乃至工科教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积淀“以水润德、以文化人”的文化育人传承。回顾60余年办学历程,学校始终坚持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前行,以长江水文化贯穿的精神谱系逐渐丰富,“万里长江是摇篮”成为滋养一代代师生的宝贵财富和价值追求,孕育了师生认识长江、热爱长江、服务长江、传播长江的地域文化情怀。实施了“思政文化铸魂、水利文化厚德、匠人文化修身、专业文化强技、校企双元育人笃行”五大育人工程。
积淀“万里长江是舞台”的社会服务理念。学校主动服务“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以人才供给、技术服务助力建设技能型社会。一方面,围绕治水主要矛盾和水利工作重点,将长江水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为水利战线输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将长江水文化融入社会服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履行育训并举职责。
创新为翼构建“以水为媒”的推广平台体系
搭建交流平台。“一团”指长江大保护职业教育集团。学校与长江水利委员会达成委校支持合作,作为发起单位,与来自长江流域109家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长江大保护职业教育集团,围绕长江流域生态环保相关产业开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用科研和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与培训、国际交流与合作、长江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成员单位的共同发展,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搭建实践平台。“一长”指民间河湖长。连续8年担任亚洲最大的城中湖“民间湖长”,整合校内外志愿团体,联合长江中下游水利行业,组织开展面向师生和社会公众的水文化、水文明宣传调研、巡湖环保志愿服务,获评“省河湖长制示范人物”、“市十佳民间河湖长”。
坚持教学主阵地。“一课”指“故事长江”选择性必修课。2020年,“故事长江”选择性必修课入选湖北省“新时代中国思政金课”。学校构建了“基础互通、方向分流、拓展互选”的水利专业群课程体系,将长江水文化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育人与文化育人同向同行。
搭建活动平台。“一节”指“长江韵”水文化节。已连续举办9届,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系列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如“城市湖泊保护”巡湖行、“节水宣传生活常识”社区行、“长江保护法宣传”高校行、“爱我百湖、守护水资源”城市行等,增强了高校师生、城市居民对水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搭建科研平台。“一刊”指学校学报。拥有公开出版的学报(季刊),1984年以《长江水利教育》创刊,先后开辟“长江水利”“水文化研究”等特色栏目,服务于水利水电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传播交流。组建了水利工程数字孪生、长江“三创”动力、智能水电站3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立项了首批水利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改革为擎完善“以水赋能”的体制机制
以水之坚韧谋划顶层设计。学校以“滴水穿石、以柔克刚”的精神统筹谋划、周密部署。党代会确立了“文化优校”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体现高职特点、时代特征、水利特性、长江特质、学校特色的“五特”校园文化,强调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将“实施以文化人、启智润心工程”作为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将“打造特色文化育人品牌”纳入学生发展“十四五”规划。将“加强对长江水文化、长江文化的系统性研究,建设长江水文化研究中心、水蕴匠心育人基地”写进“双高计划”建设方案、“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举全校之力统筹落实。
以水之信念完善制度体系。学校以“上善若水、善利万物”的信念健全制度保障。深化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通学生实践“第二课堂”,加强典型引路、朋辈帮扶,将长江水文化的内涵和要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实践活动和日常管理。研究制定《“三全育人”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相关制度,为文化育人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以水之胸怀构建工作格局。学校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构建文化育人格局。不断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研究、不定期洽商、简报交流工作机制,形成党政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抓总、各部门协同落实、师生全员参与的大格局。通过出台《教师育人工作量认定和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打造专业研究室、辅导员、班主任、职业导师、阳光导师齐抓共管的育人团队,充分发挥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用,凝聚了工作合力。
执行为要抓好“以水贯穿”的重点工作
挖掘校史文化之“源”,形成深刻的“精神烙印”。学校从服务长江60年校史中挖掘育人资源,融入办学特色和文化传统,提炼了“追求卓越、百折不挠、拼搏奉献、自强不息”的工作作风,使其成为师生的“精神烙印”。成立校史研究工作专班,组织校园文化大讨论,开展校史征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加强文化标识、文化景观、文化活动、文化理念的体系化建设。
丰富文化景观之“形”,发挥水物质文化的认知启智功能。启用“长江水文化”元素新校徽。彰显学校因长江而生、以长江命名、依长江而兴、为长江服务的历史轨迹、现实追求和未来方向。命名“长江水文化”系列楼宇校舍。以水文化为主线,对校园建筑、道路、园区等进行系列化命名,形成一楼一舍一渊源、一门一路一寓意、一园一景一故事,体现了学校的发展渊源及人水关系逐步演进的逻辑过程。新建或改造“长江水文化”神韵文化景观。将水利技能大赛的竞赛场地、三峡工程地质勘探所得的岩芯石等进行改造,成为学生教育的鲜活教材,也成为广大校友的精神寄托。渲染“长江水文化”内容展示环境。充分利用楼宇公共空间,以文化长廊、壁画形式展示长江壮丽景色、伟大治江历程、著名水利工程、历史治水名人等,昭示着对激情岁月的缅怀、对长江水文化的弘扬。
建构水利教育之“魂”,发挥水精神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学校大力推崇水精神文化资源,在文化育人实践探索中,突出行业性、实践性、时代性,将中华优秀水文化传承与新时代精神弘扬有机融合,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水哲学思想、古代治水兴水文化、当代治水精神中的育人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新时代水利精神等深度融合,建构了包含职业理性、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追求、职业信仰等多个维度的新时代水利职业精神培育目标内容体系。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抢抓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黄金机遇期,汲取长江奋进力量,全面开启了第三次创业发展新征程,按照“三步奋进、重回高点、再办本科”的“三步走”发展路径,奋力建设省内领先、行业一流、社会知名的特色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
来源: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责任编辑:马静怡
关键词:文化育人,地域特色,以人才报国,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