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成果(教育部)

课程思政示范展示丨河北中医学院《中药分析》

一、课程简介

河北中医学院始建于1956年,是全国建校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继续教育学院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展成人教育,先后开设了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护理学等多个本、专科专业。

《中药分析》是继续教育中药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质量评价方法与标准的一门应用性课程。在《中药分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从继续教育中医药人才职业发展特点出发,从优秀民族文化的独特视角,挖掘中医药文化的内核,使学生真正做到了解中药、理解中药、应用中药,同时帮助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经过对《中药分析》课程思政建设,初步形成了专业思政教育贯穿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了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目前,本课程已基本完成51个融入课程思政的微课,涵盖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获批3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发表相关教学论文7篇,立项相关课程思政教学课题4项。充分发挥国家级课程思政团队优势,举办多次课程思政研讨会,带动全校50余门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基本涵盖了所有专业主干课程。

思政元素:新冠疫情下化湿败毒颗粒的诞生;复方丹参滴丸为中药国际化探索可行之路;孙宝惠名老中医药专家“微性状”鉴别经验与传承;坚守底线思维,守好药材质量关,凌云为鉴,警钟长鸣;亮菌甲素注射剂事件始末


二、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课程建设目标

《中药分析》是中医药院校中药学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通过对中药分析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系统学习,为学生在中药及制剂质量标准制定中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中药分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从继续教育中医药人才职业发展特点出发,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视角,挖掘中医药文化的内核,使学生真正做到了解中药、理解中药、应用中药,同时帮助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设计思路、建设方向和重点

1.课程思政建设方向

作为中药学继续教育的核心专业课程,在传授《中药分析》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坚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凝练成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点,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机制,建立思政元素融入的有效途径,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中药学人才。

2.课程思政建设重点

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从《中药分析》教材选用、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案课件等多方面融入思政元素,使思政内容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等各个环节。同时结合继续教育学生多为半工半读的特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大学慕课、学习通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中药分析》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医药文化、家国情怀、法治意识、职业道德等为主线,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同时将河北燕赵中医药文化融入到授课过程中,使教学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

(三)建设模式和方法路径

1.丰富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本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燕赵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思维、科学思维、中国药典等。为了将思政元素融入中药分析课程教学过程,课程团队构建了“专业教师+思政导师+教学督导专家”的教学保障模式,即专业教师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思政导师指导专业教师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教学督导专家考核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经过多轮磨合,使思政元素真正融入课程授课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2.完善教学过程,构建教学过程“思政”模式

为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创新思政融入模式,具体实施方法和过程如下:

(1)教学内容“思政”

讲授课程内容时,引入中药分析典型思政案例,如“连花清瘟胶囊、青蒿素的发现”等,展望中药新药研发、体内药物成分、药代动力学等前沿技术,激发学生的多维思考,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2)教学大纲“思政”

思想教育融入课程标准,综合中药分析课程特点和德育内涵,课程团队修订了原有的中药分析教学大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整个课堂教学中。

(3)教学方法“思政”

将实践、能力、思考的中药专业思维引入教学过程中,并改进课程评价体系。打破以“卷面成绩为主、出勤+作业成绩”为辅的惯用考核依据,把职业道德精神和职业伦理同实践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建立“动态课程评价体系”。

3.加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

2019年,《中药分析》成为河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在中国大学MOOC网上线并开展同步SPOC教学的课程,推进混合课程改革、创建优质课堂、融合思政元素已成为本课程建设重点,如图1所示:


ed_1750838514515654.png

图1 中药分析思政课堂建设思路


4.教学方法改进

本课程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如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学习法、翻转课堂等,并结合大学慕课、学习通等现代教育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图2)。进而培养学生的牢守底线的职业精神,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职业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始终把“德”放在做人首位。


ed_1750838551524695.png

图2 中药分析课程思政


5.经验做法

(1)课程思政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契合

结合继续教育学生特点,有机将中医药文化、创新理念、服务意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培养能够从事中药行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具有高素质、“三创型”的应用型中药学人才。

(2)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根据学生学习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形成了“理论+技术创新+行业”的课程特色,实现了“知识传递-融通应用-拓展创造”梯度教学方法,以及6+N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传输过程融合思政教育,提升了课程教育效率。

(3)教学方法与学生学情和时代背景相结合

借助“互联网+”、中国大学MOOC教学辅助工具和网络平台,采取案例教学法、情景式学习、PBL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医药文化元素等思政元素融入到中药分析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与交流中感悟家国情怀,避免课程与思政出现“两张皮”。

基于继教特点的课程思政特色做法

1.强化团队思政新意识。教学团队通过不断开展“课程思政”学习讨论,构建“校企合作”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督促教师博览群书,有计划地每学期举办2-3次教学示范课堂,提高课程思政综合运用能力。

2.促进课程思政全覆盖。挖掘思政元素,丰富课程思政内容,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有效与课外、生活相结合,探索创建了“理论+技术创新+行业”的继续教育特色育人模式。

3.优化考核评价体系。针对继续教育学生个体不同特点,采用多元化的评价考核方式,同时结合“纵向比较、多维考察、多方评价”的原则,采用动态的方式实时记录学生理论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表现等成长过程。


四、课程建设成效

(一)课程评价

1.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继续教育学生个体不同特点,采用多元化的评价考核方式,同时结合“纵向比较、多维考察、多方评价”的原则,采用动态的方式实时记录学生理论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表现等成长过程,在一定时间内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总结分析,也对课程思想教育成效进行检测,达到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

2.校内外同行评价

为了确保《中药分析》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团队主动邀请学校教学督导组或思政课程教师进行听课,利用假期与北京、天津等13所中医药院校进行交流座谈,他们对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如张一昕教授认为,“本门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国情、社情、民情,正确树立为党、为国、为民服务的深厚情怀和使命担当。”秦爱军教授指出,“发掘课程的特色和优势,(让学生)内心发出来的一种对社会的感恩,对药品安全持以敬畏之心。”

3.学生评价

定期与学生就授课内容进行座谈,随时找到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授课内容和过程都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如学生的留言:“通过学习,使我们深切意识到,无论今后身处何方,对科学的追求、对真理的思辨,将会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 ;“中药分析帮助我们用现代医学的模式和方法,揭开了千年医药神秘面纱,深切体会到祖国医药的非凡魅力”等等。

4.示范辐射作用

课程每年授课班级包括1个继续教育班和4个中药学类本科专业,学生数超过400余人/年。随着《中药分析》课程思政授课体系的不断完善,团队将出版《中药分析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设计与运用》,把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与兄弟院校进行分享,满足中药分析课程建设的需要。

(二)未来规划

1.围绕建设目标,强化团队思政新意识。

教学团队通过不断开展“课程思政”学习讨论,督促教师博览群书,有计划的每学期举办2-3次教学示范课堂,提高课程思政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探索构建“校企合作”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2.围绕建设方向,促进课程思政全覆盖

结合继续教育学生特点,挖掘思政元素,丰富课程思政内容,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有效与课外、生活相结合,探索创建“理论+技术创新+行业”的继续教育特色育人模式。

3.围绕建设机制,保障课程思政可复制性

在三全育人原则指导下,突破传统授课方法,促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成人教育开展,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示范课、课程评价体系等一套可复制的中药分析课堂思政建设方案。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