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院秉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理念,以培养数字化时代有责任的创新型管理人才为目标,全力推进“三商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
1.重塑人才培养目标,明晰课程思政的使命与担当学院紧密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了“德商、智商、数商”三商融合的人才能力培养体系,明确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化时代有责任的创新型高级管理人才为使命。
2.党建引领,强化课程思政的组织落实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组建了一支由学院党委、班子成员、各党支部书记和系主任组成的课程思政工作组。工作组制定了详细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并通过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党委中心组学习会、全院大会、系党支部和系业务会议等多种形式,从思想、理论和方法上全方位引领全院的课程思政建设,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3.加强制度建设,激发课程思政教学动力学院制定了课程思政的激励措施,包括开展课程思政优秀项目与优秀教师的评选,并对优秀项目与优秀教师进行奖励,激发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思政教学氛围。
4.强化教学管理,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成效学院要求各门课程至少融入5个课程思政元素,并通过建立“课程思政”的交流和学习机制,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元素融入与方式方法的探讨,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二、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做法
1.建立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学院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依托该中心统筹全院课程思政建设,推进全院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案、活动组织、课题申报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开展。
2.健全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规范学院制定了一系列课程思政建设的规范,如建立了“院系课程思政目标定位、目标确立、教学大纲撰写、知识梳理、教学内容组织与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的系统化方法;定期开展学院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与优秀课程思政教师的评选活动。
3.推动各专业思政教育齐头并进管理学院各专业思政教育特色鲜明:工程管理专业强调“精工兴商”,培养严谨务实精神;工商管理专业注重“诚信服务”,树立商业伦理观;会计专业突出职业道德与诚信意识;电子商务专业融入数字经济与创新创业元素,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强调效率与服务精神,锻炼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旅游管理专业融入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
4.促进分类培养精准落实充分发挥不同教学平台的特点与优势,精准匹配课程思政进行重点教学。拔尖创新班注重培养学生的前沿思维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学术志向;卓越人才班结合行业需求与职业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专业精神;中外合作办学注重跨文化交流与国际视野拓展,培养学生的全球责任感与文化自信;校企合作实验班将思政元素融入企业实践项目与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责任与职业使命,提升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亮点
1.“三商融合”理念的创新实践学院提出的“德商、智商、数商”三商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特色。德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智商涵盖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数商则适应了数字化时代对管理人才的新需求。通过三商融合,学院成功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培养了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数字化能力的创新型管理人才。
2.协同推进,课程思政提升“三全育人”成效学院强化全员育人机制,结合学科教育与实践情境,突出实习实践的育人功能,融入“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如2024年通过学院领导+专业教师+学工团队打造多支“百千万工程”实践队伍,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获多家媒体报道,学生受益显著。
3.百花齐放,形成多种课程思政教学典范管理学院教师们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环节,形成了多种课程思政教学典范。
物流团队“齐心协作、寓道于教”:物流团队获广东省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团队,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结合国家政策、精准扶贫、生态保护等,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专业素养。
王学通教授“有机融合、润物细无声”:王学通教授主讲的《建筑施工技术》获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介绍优秀项目经理事迹,展示绿色施工现场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科技强国的价值取向。
蓝力民副教授“筑牢爱国情怀,弘扬新时代发展理念”:蓝力民副教授的《旅游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案例获省一等奖,通过中外对比、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强化资源观,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文旅融合等新时代价值观。
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学院通过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的组织与引导,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省级成果
获得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团队1个、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课程思政示范课堂1项、省教研教改与质量工程项目3项、获得省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2个:数字经济创新管理团队、数据资源价值管理团队;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工信安全中心-广州大学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研究院。
2.市级成果
获得市教研教改与质量工程项目1项、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4项、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会课程思政课程3门。
3.校级成果
获得校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项、校课程思政课程19门、示范课堂8项;获得校课程思政案例一等奖13项、二等奖23项;获得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校课程思政示范团队2个、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师19名。
内容来源:广大教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示范团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