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下午,西北民族大学课程思政研修班“系列活动(五)”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本次活动不仅是本学期课程思政系列活动的总结,更是教师们分享教学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来自各学院的教师们齐聚一堂,共同展示了在课程思政中的创新与探索,为未来的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01 成果萃取,巩固提升
肖同梅:课程思政设计作业提交与反馈
活动伊始,负责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的肖同梅副处长简短致辞,回顾了本学期课程思政研修班的成果,并对老师们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此次研修班特别设置了课程思政设计作业,要求教师们根据所讲授课程选择一节课进行课程思政设计案例并提交平台,共有44位教师完成了作业。学校教师教学发展培训师课程思政工作室负责人李振华教授对提交案例一一进行了详细点评,同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完成作业并考核合格的教师颁发了研修班结业证书。
李振华:课程思政的设计创新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李振华老师在此次分享中回顾了自十月启动以来的课程思政研修班活动,并总结了教学设计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关键经验。通过学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供的20学时课程,教师们深入了解了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目标及相关政策。李老师进一步总结萃取了张磊磊、李赛强和杨国俊三位专家的讲座内容,强调了课程思政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明确教学目标,并通过课堂互动和反馈确保教学成效。她指出,专家们的经验强调了思政教育与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推动了课程思政的系统性和实践性发展。
李振华老师结合近期的教学设计任务,指出教师们普遍掌握了思政的内涵,并能有效结合专业课程内容,但在课程目标撰写、思政元素融入和教学评估一致性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她强调,课程思政的成功实施需要清晰的目标设定和一致的教学评估,尤其对新手教师而言,采用如BOPPPS模型等教学设计工具能有效提高设计的一致性。
在总结中,李振华老师强调,课程思政不仅仅是课堂内容的设计,还应从教学方法、课程评估等多维度进行深入探索。她鼓励教师们加强资源共享与交流,借助公开课程、教学案例及教育平台来提升教学质量,并分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帮助教师拓宽思路。
李振华
02 学思悟透,示范展示
白艳丽:内容创作与文化自信的融合
新闻传播学院白艳丽老师的分享主题为《内容创作的基本原则与平台优化策略》。她通过讲解内容创作的创意、形式、风格等基本原则,深入探讨了如何在内容创作中融入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白老师首先通过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传播案例,展示了如何根据不同平台(微信、抖音、微博)的特点,优化内容创作。她介绍了故宫在微信平台上发布深度文化内容,通过互动式H5《紫禁城的一天》增强用户参与感;在抖音平台上,故宫利用创意短视频吸引年轻群体,传递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在微博平台上,故宫则通过文创产品和文化活动的推广,快速覆盖受众,提升文化传播的实时性和互动性。
在讲解平台优化策略时,白老师强调,内容创作不仅是技术性的操作,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她通过对比不同平台的特点,向学生展示如何将内容创作的形式与风格根据平台受众的不同进行调整,做到精准传播。
白艳丽
王婷婷:系统思维、低碳安全与创新发展
随后,化工学院的王婷婷老师带来了《系统思维,低碳安全,创新发展》的分享,介绍了如何在《化工原理》课程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她详细讲解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架构和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强调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培养学生的全局观、系统思维、创新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王婷婷老师从课程的基本内容入手,介绍了《化工原理》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化工过程中的基础原理和操作技术,并逐步培养他们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她指出,课程的思政目标包括系统思维、低碳安全和创新发展,特别强调通过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绿色低碳理念和科技创新精神,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分享具体的思政案例时,王婷婷老师通过伯努利方程的应用为例,详细讲解了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她通过历史案例(如两船相撞事故)引入课程,帮助学生理解系统思维的重要性;通过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如高铁安全线、台风、飞机飞行原理等),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与预防为主的理念;通过互动实验(如吹风机悬浮乒乓球)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热情,增强科学认同感;最后,通过介绍三峡水电站的实际应用,融入绿色低碳、民族自豪感等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
王婷婷
王艺涵:教育心理学与音乐教育中的思政融合
音乐学院王艺涵老师在分享中首先强调了教育心理学与音乐教育课程的结合,她为学生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既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她特别提到,课程设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学习理论,还能提高实际教学技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教育工作。
在课程设计上,王老师注重职业认同和道德素养的培养。她指出,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必须树立起“为人师表”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和反思过程来实现。比如,课程中通过学会包容、学会感恩等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在互动中体会到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此外,她还通过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树立持续发展的观念,帮助他们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且不断学习的过程。
最后,王艺涵老师强调,思政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容的传授,更应延伸到课堂之外的互动与实践中。她通过实际案例,如通过学生角色扮演和课堂辩论,让学生从不同视角深入思考教学中的伦理和责任问题。在她的课堂上,思政教育通过与学生的日常互动、自我反思以及课外辅导等方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育人体系。王老师还提到,课堂之外的交流,如与学生一起讨论课堂内容,已成为她教学的日常,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王艺涵
03 汇聚智慧,携手共进
本次课程思政研修活动自十月启动以来,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研讨与实践,汇聚了多位专家的智慧,凝聚了每位教师的努力。在李振华老师的总结性分享中,我们看到了课程思政的系统性与实践性,明确了思政与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白艳丽老师通过内容创作与文化自信的结合,展示了如何利用平台优化传播策略,以创新方式讲述中国故事;王婷婷老师则结合化工领域,强调了低碳安全与创新发展的课程思政内涵,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提升社会责任感与职业认同;王艺涵老师则通过教育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跨学科结合,强调了教学理念的变革与终身学习的培养。
四位教师的分享让我们深刻意识到,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是对学科知识的补充,更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目标设定到课堂设计,从案例分析到资源共享,这一学期的教学探索为老师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思考路径。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持续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本次结业仪式圆满落幕,但结业并非终点,本期研修班的顺利举办定能为学校各个专业和学科的课堂教学注入澎湃活力,展望未来,相信老师们将继续携手并进,引领和带动更多的老师共同成长,推动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创新,助力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仅成为知识的传递者,更成为社会责任的践行者,真正实现“育人”与“铸魂”的教育目标。
内容来源:西北民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教学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