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成果(教育部)

晋中学院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高等数学》

课程思政建设理念

以文化人 以人育人 以哲明人  以用树人

构建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案例库,建立知识点、思政元素、思政事例的映射关系。从正向、反向两个角度设计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从数学历史与文化、数学人物与成就、数学哲学思想与方法以及数学实践应用四个维度正向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关注时政、科学前沿,反向设计课程思政案例。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依托课程思政案例库,帮助教师广开思路,找到恰当的课程思政切入点,使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润物细无声,做好隐性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践行学以致用,培养创新能力和使命担当。

 

课程建设目标

《高等数学》是面向理工科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课程紧扣应用型办学定位及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挖掘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诸如三晋大地的矿业工人身上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同煤精神,太旧人身上那种爱岗敬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了工作拼上豁上的精神的太旧精神,还有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红色军工精神等深度融入,制定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课程建设目标如图1所示:


image.png 

图1 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

《高等数学》课程紧扣学校应用型转型发展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新工科专业,挖掘三晋大地的多种精神与典型事例等思政资源,将其融入课程,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融合,强化思政教育,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培养卓越工程师。在教育教学融入方面,编写含有思政目标的教学大纲,建立知识点与目标的对应关系,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编写融入思政的特色教案,设置特定栏目细化教学内容;编写思政案例库,涵盖多方面内容,助力教师教学;出版新形态教材,加强知识衔接,降低难度,强化应用,并提供线上学习资源。建设模式与平台搭建方面,构建网络学习平台,设置网络测试题库和思政教学资源;通过教研活动、与思政教师结对子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与思政能力;实行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新模式,转换师生角色,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思政课程考核办法注重形成性评价,将线上线下教学的各过程与阶段纳入考核范围,以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其积极性与能动性。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如图2所示:


image.png 

 图2 高等数学课程体系设计图

 

课程思政案例库 

与思政课教师结对子,建立知识点、思政元素、思政事例的映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名人典故与家国情怀、数学文化与人文素养、数学思辨和探索精神、数学逻辑与工匠精神及实践应用与科技创新。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强化课程思政,找到恰当的课程思政切入点,做到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润物细无声,如图3、图4所示:


image.png 

图3


image.png 

图4


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模式与方法 

    课程团队构建了基于“润物无声,智慧唤醒”的三全育人新体系,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高等数学课程,全方位融入教学实践。同时,创新了“两轮驱动,三微学习”的多态互动新模式,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学习热情。此外,建立了“应用导向,多元协同”的多元评价新机制,实现多元化评价,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并通过举办“课堂翻转大比拼”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如图5所示:


image.png 

图5“三全育人-多态互动-多元评价”课程思政融合模式


课程评价与成效 

1线上线下融合互补,跃跃欲试活力满满 

由学习通统计数据,累计互动次数55518,学生上课积极性、参与度显著提高,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真正实现了“课堂变学堂”,实验班学生成绩优秀率和达成度分别达到46.94%和0.81,同期本课程全校平均值分别16.24%和0.75,效果显著。

2多元评价有效互动,实践创新能力提升 

全方位多元评价(如图所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学生创新协作能力大大提升,获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6项;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2项;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2项。


image.png 

 

3课程思政举措扎实,立德树人成效明显

2022年,本课程被认定为山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组多名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中获奖,并获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多名学生荣获全国突出贡献高校学生志愿者领队” “山西省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等荣誉称号。 

4校内外同行与学生评价优秀 

从四个维度进行,校外专家、院+系督导、学生评教。校外专家给予高度评价,院系督导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为优秀,学生评教成绩均在96分以上。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