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成果(教育部)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展示

 课程建设目标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工科类专业的重要公共基础课。教师通过理论讲解和指导实践,使学生掌握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程序设计方法,具备灵活和综合运用程序设计语言和程序设计方法求解科学或工程问题的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并将价值引领和灵魂塑造有机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怀,实现知识拓宽、能力提升、人格完善“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新工科为背景,以产教融合为牵引,多层次优化思政内容供给,多维度挖掘思政元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设计,为课程注入思政灵魂,形成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一体化设计的教学体系。采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围绕网络课堂、实体课堂、实践课堂三个教学环节,不离专业讲思政,渗透思政讲专业,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并努力打造一门有温度、有情怀、有内涵的课程。


课程思政融合式教学实践

01

多角度挖掘思政元素,价值引领

从专业背景励志典型、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政新闻热点事件、身边故事日常生活等多维度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文化基因、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教学载体,形成课程思政点和思政案例,例如,神舟十二号与航天中继卫星、“祝融号”火星车与飞行器命名、抗疫志愿者分派、抗震救灾物资捐赠等案例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回文诗、藏头诗等案例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工业界的代码规范实践提升学生的规则和法治意识。现已将38个思政点融入课程知识图谱中。


02

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方法,全方位育人

01

身教胜言传,育人先育己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育者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自己得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耳濡目染,在实践中身体力行,进而实现知行合一。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思政,体现在课堂内外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点点滴滴和一言一行中。

02

因材施教,精准育人

提出实践为本、育人为重、关注个性发展、促进人人成才的教学理念,面向不同基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需求,在实体课堂开展以练导学、以学定教、自主选班、动态分流的差异化教学,将赋能与育人有机结合,通过找准不同基础学生的共振点,唤醒其学习的内驱力,达到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成就感并有信心成为最好的自己的育人效果。

03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基于华为智能基座和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校企合作共建智能基座精品慕课,在课程中引入鲲鹏、华为云等国产自主可控软件平台和技术,使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接轨,在提升学生面向工程实践的编程能力和素养、拓展内容深广度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卡脖子问题,激发学生的科技报国热情,培养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04

规格严格,实践育人

在考核环节融入诚信教育,通过严格考核标准和考核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会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通过开放选题的项目作业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工程思维、全局观念和创新意识,通过自由组队的小班主题研讨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探究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采取组内互评、组间互评等学生互评形式,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秉承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举、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两个基本原则,立足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制、职业道德等五大育人要点,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足功夫,采用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步设计的方法,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课程特点、社会人才需求、学生成长规律,将思政育人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找准学生情感的触发点、思想的共鸣点和思政的切入点,化有形于无形,化有声于无声,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盐溶于水的有机融合,提高课程思政的体验性、趣味性、有效性和吸引力。 

 

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01

团队获奖

2023年国家级一流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精髓”获评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优秀在线课程,累计选课90余万人,120余所院校使用,2023年在抖音平台上线,点击量33万。2023年国家级一流课程成效验收结论为优秀且作为典型案例推荐。

出版新形态教材4部,2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再版第5版,均融入课程思政内容,1部获评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优秀教材,配套课件获评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优秀课件。4部国家级规划教材累计发行100余万册,260余所院校使用。

三个课程教学案例,分别获评首批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慕课十年典型案例,以及《计算机教育》杂志20周年产教融合案例库优秀案例。

近三年,完成省部级教改项目结题5项,在研5项。在CSSCI期刊和CCF C类期刊发表论文共5篇。2篇论文获全国高校程序设计教育大会论文二等奖,1篇获评全国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二等奖。

课程负责人苏小红获2022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奖,2023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优秀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并入选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团队中2人获评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栋梁之师”,1人获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02

人才培养

近三年,团队成员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竞赛获奖88人次。在2022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华为杯)全国总决赛中,张羽老师指导的学生作品“基于鸿蒙与北斗技术的野外救援系统”,从1417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同时斩获唯一的特别奖“华为杯”。

03

课程示范辐射

2023年9月,在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举办的“慕课西部行”现场推进会议上,苏小红教授课程团队的《C 语言程序设计》作为“慕课西部行”计划工作组从近百所高校和课堂案例中遴选出的5 门课程之一进行现场教学观摩展示。该课程基于iMOOC(智能交互式虚拟慕课)跨地域跨校协同的混合教学新模式,使学生获得拟实沉浸式学习体验,以及与AI虚拟教师的智能交互,成为观摩现场中的一大亮点,这种新的课程形式为解决西部教育资源不均衡、带动西部教学质量提升起到了示范作用。CETV 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