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学校成立绵阳师范学院“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单位有:教务处、宣传部、科技处、人事处、学工部、校团委、教师发展中心、各学院。教务处牵头负责学校课程思政全面推进,负责教学工作中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及评价,党委宣传部负责政策指导,科技处负责课题研究统筹,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日常管理工作,人事处和教师发展工作部负责全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提升。校团委负责学生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学生活动组织工作。各学院在全校整体工作框架下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实施办法。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兼任。“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工作,注重加强校级层面的制度设计与完善,把思想政治制度建设作为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政策基点,把全员育人理念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发展战略中,强化顶层设计,重点研究制定挖掘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政策保障。
绵阳师范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依托学校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传部、四川省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心联合成立,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工作指导委员会及工作委员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旨在深入挖掘各门课程 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切实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 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培育一批饱含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示范通识课和专业课;开发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特色课程;培养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校育人工作质量。
二、建设计划
1.绵阳师范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建设规划
(1)坚持“本土化、师范性、一体化、开放性”建设理念,全面统筹育人资源,着力构建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工作模式、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队伍、推进课程思 政教学成果推广与转化,打造“大中小幼”一体化思政育人工作体系,切实提升课程思政工作实效。
(2)深入实施“课程思政创优行动”计划,设立“一课一思政”“一域一特色”“一院一品牌”课程思政专项,成功打造20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0个省级 课程思政示范团队、10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3)联合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地方中小学、科研机构、媒体等社 会力量将思政研究中心打造成为集人才培养、创新研究、实践教学、咨询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建设,思政研究中心将在特色教材、教学团队、示范课程、教改研究等方面力争形成具有区域乃至全国影响力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
2.绵阳师范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举措和保障措施
中心需要着力解决课程思政高水平师资团队建设问题,1.着力解决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课程思政建设格局中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有效协调的问题,2.需要着力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之间无缝衔接的问题。
三、成果成效
1.确立了课程思政建设在学校党政工作中的优先地位
学校将“课程思政”建设确立为“书记工程”,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行“党建+课程思政”“党建+师德建设”等模式,助推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学校党委牵头部署特殊时期“课程思政”的实施,新增投入专项建设经费40余万元,用于新增立项建设的70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形成了课程思政建设质与量齐头并进的局面
组织建设《教育学》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中心组织申报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4个。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88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8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0个。
3.挖掘了具有典型地域红色文化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
深刻挖掘地域红色文化的丰厚内蕴和核心,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高校教育教学的文化资源要素,有效地提升高校课程思政的厚重感和实效性。中心多措并举充分挖掘场馆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场 馆的理论教育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抗震救灾精神》《王右木革命精神》等特色课程。
4.形成了科学有效多元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中心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先后形成了“党建+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场馆教育+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校园文化+课程思政”“互联网+课程思政”等模式。
5.多种形式固化课程思政建设成果
2021年,中心组织公开出版《夯实课程主阵地构建育人大思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培训会上作主题交流发言。
2023年再次组织全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收集,集结成册。
6.课程思政建设支撑师生共同成长
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教师用“大 众话语”“时代话语”“生活话语”等多种话语风格展开教学,抓 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接触点和共鸣点。另外,教师通过课程思政项 目、培训、经验交流和科学研究,教师教学的“思想性”不断增强,增加了教育的深度,提升了教育的温度。
内容来源:绵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