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研学

三日研学之旅:从航天梦想到历史沉思,青年学子的成长印记

8 月 7 日至 9 日,一场融合航天探索、校园体验与历史教育的三日研学营在哈尔滨圆满落幕。15名怀揣求知欲的青少年循着科学与历史的足迹,先后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中东铁路桥、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及侵华日军第 731 部队遗址,在三天的旅程中既触摸了航天科技的温度,也感受了城市文化的底蕴,更在历史的回响中坚定了成长的方向。

image.png

研学之旅的首日,学子们的脚步从哈工大的 “卧震苍穹” 广场开始。清晨的阳光洒在广场中央的标志性雕塑上,其舒展的线条仿佛正勾勒着航天器冲破云霄的轨迹。带队老师以 “卧震苍穹” 的寓意为切入点,向同学们讲述了哈工大与中国航天事业的深厚羁绊 —— 从参与 “神舟” 系列飞船研制到助力 “嫦娥” 探月工程,这所高校用一个个科研成果诠释着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的校训。同学们驻足凝视雕塑,眼神中充满了对未知宇宙的向往,不少人拿出笔记本记录下老师口中的航天故事,悄悄在心里埋下了 “逐梦星空”的种子。

image.png

随后,一行人走进哈工大航天馆。馆内陈列的长征系列火箭模型、返回舱实物、卫星部件等展品,瞬间将课本上的航天知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体。讲解员指着一枚火箭残骸介绍:“这是真实执行过任务的火箭部件,每一道划痕都见证了它穿越大气层的壮举。” 当看到哈工大自主研制的小卫星模型时,同学们纷纷围拢过来,追问其运行原理与应用场景。从早期的探空火箭到如今的深空探测计划,展品串联起的中国航天发展史,让学子们直观感受到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的航天精神,也让 “科技强国” 的信念在心中悄然扎根。

image.png

image.png

次日的行程充满了多元体验的惊喜。上午,期待已久的中国航天 VR 体验特色课程如期开展。戴上 VR 设备,同学们 “化身” 航天员,在虚拟场景中完成空间站对接、月球采样等任务。 这场沉浸式体验不仅让抽象的航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更让大家体会到航天事业的严谨与艰辛。

image.png

image.png

随后的学子交流环节中,哈工大的学长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他以自己的成长历程为蓝本,倾情讲述了从求学到科研的奋斗经历,深情鼓励在场同学:既要埋头苦读夯实根基,也要仰望星空敢于追梦。台下学子凝神聆听,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报告厅内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在场同学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要将这位学长当作奋斗路。

image.png

哈工大博物馆与校园参观,让学子们进一步走近这所百年名校。从战火中坚守教育初心的校史资料,到如今遍布校园的科研实验室,同学们深刻理解了 “立德树人” 的教育理念如何融入日常。

image.png

image.png


夜幕降临,研学的脚步转向哈尔滨的城市地标。中东铁路桥上,江风拂过,灯光勾勒出桥梁的历史轮廓,带队老师讲述着这条铁路见证的时代变迁;中央大街的方石路上,欧式建筑与现代商铺交相辉映,同学们在面包香与音乐声中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包容与活力;索菲亚教堂的穹顶在夜色中格外庄严,斑驳的墙体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从工业记忆到市井风情,从建筑艺术到人文气息,哈尔滨的夜晚让学子们在行走中读懂了城市的多元文化基因。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研学的最后一站,是侵华日军第 731 部队遗址。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同学们走进史料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实物证据、一段段幸存者的证词,清晰还原了当年日军进行人体实验、细菌战的滔天罪行。在 “四方楼” 遗址前,残存的地基无声地控诉着战争的残酷,不少同学驻足良久,神情凝重,稚嫩的脸庞写满了对遇难者的哀悼与对和平的珍视。同学们纷纷表示今天的所见让他们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更要努力学习,让国家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image.png

image.png

三日的研学之旅,从仰望星空的航天梦想到脚踏实地的校园体验,从感受城市温度的夜游之旅到铭记历史的沉重沉思,15 名学子在多元场景中完成了一次成长的蜕变。航天精神的激励、城市文化的滋养、历史教训的警示,共同汇聚成滋养心灵的养分。相信这段旅程留下的不仅是相册里的影像,更是刻在心中的信念 —— 以知识武装自己,以担当照亮未来,在成长的道路上始终心怀梦想、铭记历史、勇毅前行。

 




关键词:哈工大、三日研学、731部队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