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育人模式的升级。针对这一潮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简称“工美附中”)设计了“智能体”APP的教育模式,以“数据驱动教育生态重构”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打造覆盖教学、管理、服务全场景的智慧校园中枢。
据校方介绍,“智能体APP”设计聚焦三大核心维度:首先贯彻用户中心化,为学生与家长提供选课、个人成长空间、成绩画像等个性化功能,强化自主学习与家校协同;为教师集成业务档案、智能排课、评教分析工具,减轻事务性负担,释放教学创新潜能。其次实现流程智能化,打通考勤、请假、课表、成绩的数据闭环(如学生打卡实时同步家长与班主任,调课信息全员终端即时更新),消除信息孤岛;电子化审批流(证明申请、请假等)提升10倍行政效率,支持移动端便捷办理。最后构建生态协同化网络,通过校长信箱直达管理层、家校共育手册共享育人目标、校园动态强化文化认同,联动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四维角色;并以艺术空间、创客空间等数字展厅,将美育成果转化为可传播的校园IP,形成育人合力。“智能体”基于工美附中智慧校园建设需求深度整合,以移动端轻量化交互重构服务体验,推动教育管理从响应式向预见式演进,助力工美附中迈向教育现代化的新高度。
建立美术评价大模型
在“智能体”的管理模式之下,工美附中针对传统美术教学中作品评价效率低、标准统一性弱、反馈滞后等问题,以“人工智能赋能美术教育精准化、个性化发展”为核心设计理念,构建起“美术评价大模型”。校方联合北京电子科技学院AI科研团队跨界研发,将艺术教育规律与数智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一个兼具专业性、高效性与发展性的数智化评价新范式,最终服务于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培养。
美术评价大模型为多模态智能分析系统,核心技术包括深度学习驱动的图像识别(构图/笔触)、色彩量化分析及空间结构建模。模型基于工美附中累积的优质师生作品库与教师评价数据训练而成,通过持续人机评分对比优化精度。其核心应用涵盖三大场景:课堂教学场景,支持教师批量自动评分并生成班级能力热力图(如高频薄弱点定位),同时为学生提供实时数字导师点评(包含空间、质感、结构等维度改进建议);自主学习场景,打破时空限制,学生可随时上传作品获取评价,针对性强化训练(如速写动态修正);区域艺考服务场景,模型标准对接校考、联考要求,已在多学段验证有效性,未来可推广至美术特色校联盟,推动优质美育资源普惠。模型首创“艺术规律量化+教育经验内嵌”范式,实现技术工具性与美育人文性的统一,为美术教育数字化提供可复制的技术标杆。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理念
工美附中以美育为基,技术为翼。立足美术特色校基因,将AI作为拓展艺术创作边界、深化审美教育的工具,推动“艺术感知力+技术驾驭力”双轨并进,培养“民族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在工美附中5.0版课程群校本教材中可以看到,工美附中坚持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全面贯彻新时代美育思想、落实美育浸润行动、提升美育感知,将艺术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工美附中利用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拓展“人脑+大模型”教学思维,借助AI辅助创设和解决问题(如艺术史探究、跨学科项目),强化“问题分解—批判思考—创意生成—创新实践”的高阶思维训练,破解“重技法轻思维”痛点。学校构建了“教师主导—AI辅助—学生主体”三元生态:教师聚焦教学设计与情感引导;AI提供资源、实时反馈与跨学科支持;学生通过人机对话锻炼元认知能力,实现“一生一策”的个性化成长。
与此同时,工美附中致力打破课堂时空限制,利用AI链接社会资源。学校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邀请AI技术专家走进校园、课堂,为学生开展专业讲座和指导,并带领学生走进科研院所参与前沿研究。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专业的学习途径,挖掘了学生潜能,还为高校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做好了衔接。
人工智能赋能学校特色美育课程
学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以点带面,探索人工智能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为学校“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奠定基础。由党总支书记为组长,分管校长、副校长、教务处主任、信息中心主任、美术教研组长为成员的专项领导小组,统筹项目规划、资源调配与重大决策。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会和项目小组会议,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前景。
学校依托美术教育特色优势,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共建AIGC教育实验室,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教育转化”的创新链条。承担市级规划课题《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美术特色中学美育实践研究》《AIGC赋能中学语文教学可视化的实践研究》,形成具有示范价值的科研成果。在《智艺融合:AIGC技术赋能美术特色中学美术教学实践研究》《扩展现实技术(XR)赋能动画电影课程的应用与实践——以工美附中高中特色课程为例》等期刊论文中,系统阐释了技术赋能艺术教育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结合学校美术特色,设计涵盖AI基础、AI艺术创作、跨学科融合等模块的课程体系,促进工美附中多样化校本课程建设,进一步突出美术领域的创新应用,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AI+美术”课程品牌。
学校以跨模态思维为指引,利用AIGC技术促进美术与多学科深度融合。在学习《红楼梦》、《雷雨》等经典名著时,学生结合语文学科知识,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动漫人物创作,在不断修正作品的过程中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在“植物创造力”项目式学习中,学生以西兰花为研究对象,借助AIGC技术创作动漫形象和主题绘本,将美术与生物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培养跨学科思维。此外,借助AI技术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动态评估,有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评价与支持,同时也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明确方向。
学校着力推进AIGC技术群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虚实共生”的教学新生态。课程涵盖人工智能理论、应用方法、伦理以及软件操作等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的技能,使学生从单纯的技术使用者转变为创意内容的创造者,深化对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融合的理解。在XR动画电影课程中,利用AI技术的自然语言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技术、深度学习模型辅助动画创作的脚本和场景生成,借助XR技术打造沉浸式创作场域:通过VR还原艺术创作场域,利用AR实现数字媒介的动态渲染,借助MR完成动画分镜的沉浸式设计,构建“智能生成-沉浸交互-动态优化”闭环,从技术层面更新课程内容。该体系已形成历史情境再现、艺术语言转译与数字媒介表达的特色教学模式,相关成果纳入专业数字资源库。
在日常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当天的教学内容,利用AIGC技术迅速生成多风格范画,并灵活调整景别、画风、色相等细节,突破了传统教学中范画生成的时间限制,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范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造型训练效果,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高。同时对接校考、联考相应标准,实现拔尖培养策略。工美附中借助AIGC技术,生成多模态美术教学内容,极大地丰富了课程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未来工美附中将深化人工智能的全场景应用,打通艺术与科技的知识壁垒,推动AIGC技术从工具层面向教育生产力转化,构建“人机共智”的新型教育生态。在艺术维度,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在科学技术维度,强化计算思维、数字素养、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等,推动艺术教育向“全要素融合”深水区迈进;更与国际趋势接轨,彰显出技术赋能艺术教育的全球共识。
责任编辑:韩保林(EN087)
关键词:课程智能体,智能体,人工智能,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