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申报前指导
选题定位: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如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和区域产业特色,协助拟定具有竞争力的培训方向。
资源整合:协助对接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引入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
制度优化:完善教学管理、学员考核、效果评估等制度,确保符合国家级基地标准。
2. 材料审核与优化
形式审查:检查材料完整性、规范性(如公章、签名、日期等)。
内容提升:
突出师资力量(如行业专家占比、双师型教师特色);
强化培训成果(如学员晋升率、技术转化案例);
优化教学计划(如模块化课程设计、线上线下融合模式)。
3. 答辩辅导
模拟答辩:组织专家模拟评审场景,针对申报单位汇报人进行提问与应答训练。
PPT优化:协助制作逻辑清晰、数据支撑有力的汇报材料,重点展示培训特色和成果。
4. 跨校合作与资源对接
师资共享:搭建跨校师资库,促进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联合授课。
课程共建:联合开发行业特色课程,如“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碳中和技术实践”等。
实训基地共建:协助对接企业实训基地,提升学员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