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索道不仅能解决许多江河流域跨江交通运输问题,而且还能在崇山峻岭的桥梁施工等多种工程建设中大展身手。
依托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本科质量工程项目,我校“工程索道”类课程一线任课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引领省级教学团队,形成了“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特色平台”的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了“两体系三平台”和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相长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该成果获得了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一、解决什么问题
▲从教育理念出发,如何践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探索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教育途径,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从教育手段出发,如何融合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达到互联网格局下的线上线下互动研讨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从培养环境出发,如何实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互促共进,将科研强势转为教学优势,创造产学研与工程实践齐头并进的成才育人环境,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二、采取哪些措施
▲创建创新团队,构建多元化课程考核模式,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
※加强团队创新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提高博士化比例和访学进修等;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行线上与线下互动、实物与虚拟仿真结合、合作法与翻转法、研究性与交互式等教学方法;
※以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程索道课程考试改革实践。
▲搭建共享平台,夯实精品课程建设与转型升级,促网络与课堂教学相融
※加强国家级本科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 个教学网络资源建设,持之以恒更新优质资源,全面共享应用,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增设互动交流、研讨答疑等,有效促进网络与课堂教学相融合。
▲搭建实践平台,出版系列精品教材与协同创新,产学研与工程实践相长
※ 建立“科研↔教学↔创新”相融互促的联结体,科研最新成果融入教材,促进课堂教学,出版系列教材;
※ 搭建创新实践实训平台,凸显特色,师生合作,协同创新,把科研强势转变为教学优势,实现教研相长。
三、成果有何创新
▲构建创新培养特色鲜明的“两体系三平台”
※ 两体系:
出版《工程索道与悬索桥》等系列跟进式专著性教材,解决了3项重大国际技术难题,率先应用于工程索道设计与实践中,完善基础理论体系;
构建了集虚拟仿真、设备拆装、安装架设、创新实验、工程设计和科研项目于一体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的合作法、研究性和线上线下互动等教学方法,以及多样化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形式,11年不间断推广计算机网考,在《中国林业教育》等发表了教改论文38篇;
创建了“工程索道”国家级本科精品课程与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全国林业工程学科唯一)。
※ 三平台:
以中国索道科学网创立的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平台,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平台,以及现场试验与虚拟仿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等创新实践实训平台,服务于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创立中国索道科学网
(体现“工程索道”国家精品课程、产学研与社会服务的鲜明特色和优势)
依托创新实践实训平台,建成了福建省工程索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福建省环境友好森工行业技术开发基地2个省级研究开发平台。
▲以教研相长的优势支撑精品教材和创新研发
※科研成果融入精品教材促进教学
※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
※科研与工程项目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据国家教育部门科技查新工作站(N05)查新报告证明,除了课题组文献外,工程索道类相关学科基础理论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精品课程网站平台、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平台和创新实践实训平台的“两体系三平台”,以及以教研相长的优势支撑精品教材和创新研发,尚未见到有相关综合性的研究报道。
四、成果应用与影响
▲该成果已在我校森林工程、土木工程与交通运输等6个专业推广应用多年,创新人才培养成效:
创新实践实训平台为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训练提供了优质条件,开出钢丝绳无损检测、工程索道工程设计与虚拟仿真等10余项课程实践项目;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科研创新与工程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完成重要创新实践(纵/横向科研)28项;
完成11项国家级和8项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师生合作获索道专利14项,发表学术论文63篇(SCI/EI6篇)等;
毕业生倍受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用人单位的青睐。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典型案例
▲该成果在香港城市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上海大学等16所高校中推广应用,辐射面广,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起到很好的引领示范。
▲曾应教育部林业工程类教指委的邀请在全国16个省市林业工程类会议,介绍工程索道类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的成功经验;应邀赴台湾大学讲学;主持《架空索道工程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审查会。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台湾嘉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参观交流,对该成果高度赞誉。
对外合作与交流
▲两报一刊报道:该成果在中国教育报和中国绿色时报作了相关报道,在《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全文发表,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
关键词:教学成果奖,创新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