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奖(教育部)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扎根中国,独树一帜:交叉融合导向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成果简介

学校主动回应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对顶尖文科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需求,积极面向新时代,面向新技术革命,面向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扎根中国、独树一帜、交叉融合”为核心理念和主要途径,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对传统文科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系统性迭代升级,旨在解决文科对高等教育核心价值引领作用弱化、传统文科专业过度细分、文科知识生产向人才培养转化不畅、国家紧缺文科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努力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一是明确新方位。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引领战略,坚持问题导向从而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

二是构建新机制。专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研究,创新推动知识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三网合一”,加速科研成果和理论创新向人才培养体系转化。

三是夯实新基础。深入开展大类培养,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优化专业布局,推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升级,强化实践育人,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

四是建设新平台。搭建跨学科学习平台、文科实验平台、学术训练等实践育人平台、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


重点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是文科理论脱离实际,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脱节问题。比照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需求,传统文科教育教学对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响应不充分,未能培养造就大批胜任国家和社会治理、全球治理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是文科知识生产向人才培养转化不畅问题。一流学科优势和创造性知识生产向人才培养转化不及时、高质量科研与人才培养互动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正处于能够产生新理论和新思想的时代,迫切需要培养具有思想引领力、能够聚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顶尖文科人才。

三是传统文科过度细分专业,创新不足问题。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引发高等教育范式的转变,学科交叉、新技术融入,快速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传统文科的分科教育与过度细分专业,制约了人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综合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养成。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明确新方位:强化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

传承红色基因,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发挥我校思政育人传统优势,实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引领战略,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金课”,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坚持问题导向,重塑扎根中国、回应社会与时代关切的价值信念,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

(二)构建新机制:推动一流学科优势向育人优势转化。

专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研究,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研究中心等一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研究机构,发布《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倡议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原创。成立学校教材委员会,探索重点学科“中国系列教材”建设,推动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教学体系重构和教材体系创新“三网合一”,加速科研成果和理论创新向人才培养体系转化。

(三)夯实新基础:全面深化大类培养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深化大类培养改革,健全专业大类分流制度,按照五大培养类别统一制定培养方案。促进“文文交叉、文理交叉”,设立“中国特色经济学”等13个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PPE等27个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和“数字人文”等15个荣誉辅修项目。启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基于知识地图重构课程体系,绘制课程地图,全面提升培养方案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深入历史现场、创新田野课堂、开设文科实验和政产学研融合课程。升级国际暑期学校,改革国际课程体系,成立国际组织学院,培养国际组织人才。

(四)建设新平台:打造跨学科、多场景、创新型学习平台。

搭建跨学科学习平台。成立交叉科学研究院,设立“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国家治理与舆论生态等30余个跨学科平台。搭建20余个以数据信息技术为底层逻辑的文科实验平台。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智慧教室和智慧教学体系,以新技术平台驱动传统文科教学模式升级。


成果主要创新点

(一)传承创新,立足中国与时代。

加强人文基础学科融合发展,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回应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布局专业和培养项目,培养国家急需领域人才。强化实践育人,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二)学科引领,以厚重学术支撑顶尖人才培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大学派”,推动知识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动态更新和互动,有力支撑顶尖的新文科人才培养。

(三)交叉融合,打造开放的育人体系。

打破学院壁垒,成立新型书院。打破专业壁垒,设立40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打破学制壁垒,推行本研贯通培养。打破学校壁垒,与多所高校开展联合培养。打破地域壁垒,推进中外合作办学。

(四)技术赋能,推动传统文科迭代升级。

成立大数据研究院等,推动全球舆论治理、金融科技等专业快速发展。增设人工智能等专业,升级数据与信息技术类平台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平台,以数字化信息化推动教学模式升级。

(五)重塑治理,实现协同育人和治理能力提升。

成立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委员会,横向协同统筹新文科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建立书院—学院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学生学习成长共同体,健全新文科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综合评价与有效激励体系。



内容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

关键词:教学成果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