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双高建设(教育部)

“双高”建设 · 典型案例|不啻微芒 造炬成阳——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群

01实施背景

教育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这是教育发展的规律,也是教育的使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增强服务意识,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校地直接广泛合作成为一种必然。学校作为四川省水利行业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区域和行业属性,具有根植地方、亲近产业、注重创新、汇聚人才等比较优势,学校只有真正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良性互动机制,紧贴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才能将自身独特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发挥出来,凸显自身存在价值,同时也能从行业和地方获得丰富的发展资源。


02主要做法

(一)融合思政教育,打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紧紧依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高水平专业群,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技能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思想素质与专业技能同步提升,大力培养行业企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ed_1750318397462925.png


(二)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就业创业实践教育

聚焦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大与地方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因地制宜,共建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和工作站,建设特色产业学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行业企业共同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行业技术(工种技能)标准(规范),在师资培养、技术技能培训、学生实训实习等方面构建全方位合作格局,建设“厂中校、校中厂”。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国门,为海外中资企业人才制订培养方案,打造校企合作新模式。

(三)打造特色品牌,建设水利水电“服务站”

围绕水利水电行业发展需求,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持续提升社会服务质量。在服务定位上,瞄准行业未来发展需求,聚焦学科前沿,实现从被动满足地方、行业需求到主动影响带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在服务要求上,实现从“量到质”“散到聚”的转变。按照“国家有战略、行业有需求、学校有能力”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特色,打造品牌,提升项目层次。在服务方式上,实现从“点对点”向“平台辐射式带动”的转变。

(四)探索“水院模式”,强化社会服务团队建设

搭建科研平台,组建优秀研发人才团队,成立张智涌名师工作室,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校企重大项目攻关。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成立技术帮扶和水利助“三农”党小组,深入引大济岷、安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长征渠引水等四川省重大水利工程现场,参与勘测设计和项目管理组织;深入贫困地区调研,送技下乡。积极对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四川省战略部署目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战略,以项目为载体,推动产教融合,深化产学研合作,组建创新服务团队,搭建专业服务平台,共建合作示范基地,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能力,探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水院模式”。

(五)弘扬水工精神,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以文化传承创新为使命,积淀自身文化,凝练水工精神,通过“工聚水利,程绘大地”讲坛,讲好李冰治水精神、水利故事、水院声音。打造节水宣传品牌,全力推进节水、惜水、护水意识宣传进街道、进社区、进乡村。以“礼敬中华,文溢天府”学院传统文化节为载体,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建设带动经济建设,推动学院特色文化与社区文化的相融互济,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03成果成效

(一)以专业群对接产业群,打造人才输送新高地

建成高水平专业群。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密切跟踪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动态,实施专业集群发展策略,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打造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集群。2021年,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群立项为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坚持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相统一,实现以产兴教、以教强业的良性互动,推进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行业企业深度融合。2021-2022年,建成特色产业学院2个,校内外学生劳动教育基地4个,学生生产实训基地3个,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3个。实现学生提前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毕业后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开创国际合作新途径。与华飞安和水电有限公司开展全方位深度校企合作。建成华飞安和学生海外实训基地与华飞安和教师企业海外实践流动站各1个,组织三批次学生赴印度尼西亚实习就业,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高水平专业群大二学生为主体,组建海外订单班,根据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培养和针对性技能培训。开辟了就业工作前置和国际交流合作新途径。


ed_1750318502699969.png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参加“高教杯”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新型建模创新大赛等各级各类竞赛获奖40余项。毕业生升本率连年保持在30%以上,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主动服务地方和行业企业发展。近2年来为省内外行业企事业单位培训管理技术人员6000余人次。

(二)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省之大要和行之大事,贡献“水院力量”

乡村振兴服务能力增强。近2年来,共组建4支技术帮扶团队,9人参与重大项目和乡村振兴技术支持。组织6批次水利助三农工作队300余人次进社区、到乡村、到田间地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宣传节水惜水知识。在学校对口帮扶地—广元市昭化区,成立博士工作站,实施脱贫攻坚成效巩固拓展与对口帮扶提质工程。


ed_1750318554942894.png


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张智涌名师工作室自2019年成立以来,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教改项目、课程思政等奖项13项,入选国家规划教材2本,入选国家教材资源库课程1门,省级3门。荣获团体与个人职业技能竞赛奖项21项。近2年来,引进博士人才3人,内培外引四川(成都)工匠3人。学院主持立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项、市厅级科研项目8项,在SCI、CSSCI、EI等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17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


ed_1750318612302723.png


04经验总结

(一)提高政治站位,筑牢服务意识

聚焦战略重点,彰显高校服务职能,树立服务理念,端正服务心态,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集聚整合创新资源,突出建设重点,强化办学特色,增强竞争优势,提升服务能力。

(二)创新协同机制,提高服务效能

加强校内外资源要素协同,凝聚多方力量,不断深化校地企合作,建立互信、共商、共建合作机制与平台,精准对接,实现双赢格局。

(三)拓展服务平台,优化服务环境

加强宣传,统一思想,不断强化教师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认识。建立社会服务激励机制,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鼓励政策,为教师主动走出“象牙塔”,积极服务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四)引凰入巢,打造高水平服务团队

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行业发展趋势,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服务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营造良好的团队生态,多措并举激发人才活力。


05推广应用

近年来,水利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高水平专业群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行业企业普遍认可。为其他二级学院或兄弟院校发挥自身优势,响应号召、顺势而为、服务社会,提供了参考。



内容来源: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双高建设,双高专业建设群,产孝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