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简介:
强技精业重践履,思政实践育新人。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交通类职业院校学科特点,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依托“劳动+四育”育人计划,通过围绕建设“三个一流”劳动教育团队,构建“四阶段四主题三维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打造“一中心六片区”劳动教育圈,实施“一奖四融”劳动激励机制,建立“六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机制,构建全方位、立体式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交出了具有鲜明交通特色的“劳动+四育”育人答卷,使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实现了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同频共振。
案例荣誉:
获得人民网、中青网、中国高校之窗等权威媒体宣传报道12次;2.承办广西“亚行贷款”职业学校教师培训项目《劳动教育专题研修-中职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3.获评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劳动教育典型案例。
一、建设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20日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同年7月7日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应当重在理解劳动,“明劳动之理”,实现“爱劳动”“会劳动”基础上的“懂劳动”,避免陷入“有劳动”而“无教育”,“重劳动”而“轻教育”等误区。我校走在自治区高校前列,于2018年率先将劳动素养课纳入学生必修课程,并结合学校“争国家双高、创职业本科”建设目标任务,在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把准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探索出具有交院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二、工作举措
(一)打造“三个一流”劳动教育团队,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学校成立劳动教育工作室1个,工作室围绕强队伍建设目标,着重建设“三个一流”的劳动教育团队,发挥劳动育人集体核心作用,即建设一流的“劳动素养教育工作室”;建设一流的劳动教育导师团;建设一流的校内外专兼结合,师生共培共育共享示范队伍,突出引领示范作用,发挥先进人物和劳动模范的榜样传递作用。
(二)围绕“四阶段四主题三维度”,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近年来,学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着重打造《劳动素养》课程思政示范课,围绕“四阶段四主题三维度”思路,分阶段、分区域、分专业,分主题重塑构建《劳动素养》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课程主要围绕学生成长规律,分四个阶段(学期)实施,对应阶段(学期)开展“家国情怀”“交通强国”“职业素养”“开拓创新”等四个主题的劳动实践。通过制定主题劳动实践实施计划,明确实施步骤,通过模块化、清单化、任务化梳理课程框架和教学内容,将精选出校内7个劳动区域、校外4个劳动区域所蕴含的50个思政元素巧妙的融入到劳动实践全过程,把劳动实践、思政教育、职业素养等“三个维度”有机紧密融合,同时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思政元素来源,其中已有7门课程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立项,1门获得省部级课程示范课立项。
“四阶段四主题三维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三)建设“一中心六片区”教育圈,打造校内外劳动育人阵地1.打造“一中心六片区”劳动教育圈通过整合校内已有资源,建立劳动资源新矩阵,打造“一中心六片区”劳动教育圈,打造以各二级学院实训基地为中心,以生活及公共劳动区、教学办公劳动区、交通科普基地劳动区、交通实训基地公共劳动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宿舍实践区、文化示范基地劳动区等7个劳动实践区。劳动教育圈作为全校中层领导干部“七进”的规定要求,也是全校80个学生社团、6个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青马工程培训班”固定学习教育基地,每年将近有5000多人次参加轮训,每年将近有3000余人在“职业教育活动周”参观学习体验。
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2.延伸辐射建立“一中心六片区”校外劳动基地学校不断拓展和外延“一中心六片区”劳动教育圈,近三年来,结合定点帮扶、“三下乡”“乡村振兴”策略,开辟校外定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4处、乡村振兴人才交流站1处。每年参与“返家乡”“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疫情防控志愿活动”等达到4000多人次,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获得国家级重点团队5个,区级重点团队5个,国家级优秀团队4个,区级优秀团队2个,较好培育了高职院校学生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强烈社会担当意识和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一中心六片区”校外劳动基地
3.深化劳动载体和创新教育形式学校以“劳动教育圈”为基准,不断构建小的教育圈,注重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不断开拓劳动教育场所和创新教育形式,形成“大圈套小圈,小圈绕大圈”的格局。当前学校各个二级学院凝练形成了蕴含劳动精神的“两路人”精神、“擎力”文化、“五航工程”“三慧三环”、同心圆、钢筋混凝土精神等品牌文化,并结合专业特色开展“1+X”证书考评、“情暖回家路”车辆义务检修、“助农直播带货”、乡村土地规划、瑶乡民居区文化溯源等形式的劳动教育,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
(四)形成“一奖四融”激励机制,完善劳动评价方式近年来,学校整合“党政企行校”多方资源参与劳动教育工作,建立“多方”协同、多元评价机制,将劳动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效果相结合,教师、企业、服务对象评价相结合,形成“一奖四融”激励机制。2021年设立了1个劳动实践类奖学金项目,优秀学子奖学金—“劳动之星奖学金”,以“劳动之星奖学金”评选为契机,建立和完善4大类20小项评选考核评价指标,在其他优秀学子奖学金项目中也融入劳动评价指标。当年共评选出800名优秀学子奖学金,其中“劳动之星”200名。同时将学生劳动实践过程和结果融入“第二课程成绩单”“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劳动+四育”新型模范宿舍评比等,通过多举措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
三、主要成效
(一)发挥引领价值,树立劳模精神。学校大力弘扬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氛围,每年在校内开展树立“劳动+四育”育人计划典型活动,依托交通大讲堂,邀请“劳模”“优秀校友”等榜样人物进校园线下理论宣讲、进行“五一劳动模范”事迹线上线下学习、第二课堂志愿劳动服务等活动近300场,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
(二)凸显实现价值,厚植劳动精神。强化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主要做法为:一是设“责任田”制度,强化劳动责任感。二是将“责任田”劳动纳入劳动素养和专业课程范围。三是定期劳动展示,将劳动精神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实习实训,通过劳动展示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学生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意识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奖项92项,1人入选广西“自强之星”,学生志愿者主动注册率达到97.5%。
(三)体现涵养价值,唤醒工匠精神。结合“双高”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项目中“劳动+四育”要求,广泛开辟劳动实践内容。开展“传承节日故事-文化引领培养学生劳动认知”“宿舍内务标杆故事—出汗体验涵养学生劳动情感”“志愿服务故事—奉献精神激发奋斗志向”“专业提升故事—立足职业发展厚积劳动技能”等系列活动,以榜样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并在校园楼宇、文化宣传长廊、校史馆等场所突出展示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和有关宣传标语,让学生随时随地接受熏陶和教育,唤醒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推广应用
(一)辐射成效显著。先后有47所中高职劳动任课教师到我校观摩学习劳动教育建设成效、学校老师在中高职劳动教育专题研修班做典型发言近10次,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建设、深化职业院校劳动评价体系改革、劳动资源挖掘等提供了有益借鉴。每年获益学生20000余人次,劳动教育育人成效显著,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得到进一步凸显。
(二)社会反映良好。依托4个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开展消费帮扶、培育乡村主播、乡村土地规划、家电义务维修、车辆检修等品牌活动,累计为民增收300余万元,维修各类家电家具3000余台,检修各类车辆800余台。仅2022年至今,校地依托培训基地培训400余名乡村主播、乡村能人,推动形成校地共建、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的良好局面,较好发挥了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获得当地村民的一致好评和肯定。
内容来源: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双高建设,双高专业建设群,劳动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