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双高建设(教育部)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打造高水平交通特色专业群,全面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交通工匠

案例简介:

2020年全面启动广西“双高”建设以来,学校立足国家交通运输事业大发展的行业优势和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和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建立了党建“双创”和“双高”建设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构建了广西交通校企协同发展共同体、打造了“三高五优”交通特色专业集群、实施了“集团化、集群化、多样化”的现代学徒制、创新了交通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三位一体”数字化教学平台,有力支撑了广西“交通强国”试点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并引领泛东盟区域的职业教育改革及交通运输产业发展。


案例荣誉:

获得2021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获批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并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全国仅39个,广西入围2个);3.获批广西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2个;4.获批国家级第二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一、建设背景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国家重大战略。广西是全国首批13个“交通强国”试点之一,更是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核心区域。为贯彻落实中央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的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广西始终坚持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努力构建“铁、公、水、空”四位一体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广西唯一一所交通运输类高校,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实现交通行业人才“需求侧”与职业院校人才“供给侧”紧密对接,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广西“交通强国”试点和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能支撑。


二、工作举措

(一)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党建“双创”和“双高”建设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构建了党建“双创”和“双高”建设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一是完善《部门KPI关键绩效考核办法》,将党建“双创”工作和“双高”建设确立的10个目标及232个绩效点纳入各部门关键绩效一体化考核体系。二是制定《党建与事业融合发展优秀成果认定及奖励办法》,将党建“双创”成果和“双高”建设标志性成果同步奖励。三是充分发挥广西交通行指委专家的行业影响力,开展广西交通运输行业人才供需调研工作。牵头编制《广西交通运输行业人才供需调研报告》《广西交通运输“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等,为实现专业建设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学校作为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入选首批新时代广西党建工作示范校培育创建单位,率先试行党员积分制管理,获得38项国家级、省部级标志性成果位居广西“双高”院校前列。编制广西交通运输行业人才供需调研报告

(二)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广西交通校企协同发展共同体立足交通行业发展,依托广西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持续推进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规格调整、教学过程优化、校企合作方式创新等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行业引导型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广西交通运输厅支持下,学校牵头成立中国—东盟(广西)综合交通教育培训中心和科普教育基地,构建了集人才培养、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创新创业、智库咨询、科技攻关等功能于一体的“三级联动”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主要承担行业和企业委托开展的各类技术应用、职工教育培训项目。目前,学校联合广西交科集团有限公司、广西路建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公路隧道安全预警工程研究中心”获批为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智能汽车产业学院与广西汽车集团联合申报并获批教育部国六柴油车养护诊断“1+X证书”教育评价组织。教育部国六柴油车养护诊断“1+X证书”教育评价组织

(三)突出内涵建设,打造“三高五优”交通特色专业集群按照“产业建群、机制优群、课程筑群、师资强群、平台载群”的思路,构建了道路桥梁、汽车运用与维修等3个高水平专业群,交通信息、轨道交通等5个优质专业群,8个交通特色专业集群化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全面服务铁、公、水、空“四位一体”的广西现代综合交通全领域发展。目前,路桥、汽车两个高水平专业群通过校企共建形成了1个高水平专业群、1个教学创新团队、1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示范性产业学院、1个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六个一”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实现学校专业群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对接与良性互动。

(四)改革培养模式,实施集团化、集群化、多样化的现代学徒制学校高度重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西南地区交通运输人才需求,结合职教集团的平台优势、专业集群的资源优势和现代学徒制的育人优势,构建了“单位集团化、专业集群化、多层次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基于“校园、企业、虚拟”三个教学工场,线上线下、虚实结合、工学交替、五阶递进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实施“易监控、可量化、便考核”的精细化实习管理。《西南地区交通土建类专业“集团化、集群化”现代学徒制创新与实践》获得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被推荐参与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集团化、集群化、多样化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广西职业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证书

(五)对接东盟需求,创新交通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路桥、汽车两个高水平专业群在专业、课程、实训基地建设的改革成果以及东盟人才需求,联合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与国内外28家单位,面向东盟开发了26项交通职教标准、8个国际学生课程标准、20门核心课程标准(13个教学模块获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认证),在教学、实训、考核、认证各环节实现标准统一,互通互认,为东盟交通人才培养为提供了“中国方案”。通过与印尼国立技术大学、中国国际教育研究院共建“一带一路”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中印尼汽车机电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在缅甸合作建设东盟学院分院举措,加强东盟国家本土化人才培养,形成中国—东盟跨境协同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西鉴—中融—东输:面向东盟地区培养交通类技术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得自治区职业教育教学成果排名第一的特等奖并被推荐参与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东盟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规范”

(六)强化数字赋能,形成“三位一体”数字化教学平台学校主动对接全国职业教育智慧大脑院校中台,积极参与国家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依托智慧校园建设,打造了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专业群平台课程“三位一体”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建立了定制化、桌面级、沉浸性、分布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目前共建有5个专业教学资源库、9门精品在线课程入选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成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广西中心人才培养基地,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综合交通运输实训基地获得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选广西第一批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广西交通运输云计算大数据中心


三、主要成效

(一)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学校连续20年被评为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2%以上,2021届毕业生在广西区内就业比例为83.25%,毕业生平均薪资达4860元/月,跻身全国职校薪酬排行百强行列。每年平均新增6000多名毕业生活跃在广西交通运输战线上,10万余名毕业生成为广西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支柱力量。

(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获得市厅级以上科技示范工程、地方标准编制、交通科技清单项目等科研项目157项,专利授权106项,参加横向课题、技术服务合同共13项,横向技术服务合同额近1500万元,年均社会服务经费达3000万元,面向200余家交通企业开展安全标准化评价工作,《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智能管理系统研发与应用》等5项科研成果等获得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成为广西交通行业技术研发及人才孵化基地。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学校作为全国唯一获得交通运输部职业资格认定中心授权向东盟国家颁发施工员、造价员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智能新能源汽车“1+X”证书的单位,每年向东盟国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近1200人次,持续与东盟国家开展人文交流达4600人次;学生参加国内外大赛获奖434项,其中斩获48项国家奖;累计2800余名学生伴随广西路建集团等企业走出国门,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技术骨干,提升了东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进了相互了解,促进民心相通。


四、推广应用

(一)“集团化、集群化”现代学徒制创新与实践分别入选全国提质培优和产教融合典型案例。《西南地区交通土建类专业“集团化、集群化”现代学徒制创新与实践》获得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入选全国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典型案例。成果在广西32所职业院校,在云南、贵州16家单位推广应用,在区内外形成了示范辐射作用。

(二)学校成功举办了作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子活动的“一带一路”交通职业教育论坛和中国—东盟交通职教联盟年会暨国际教学资源研讨会,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货运代理项目中国集训基地、“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员技能赛项”竞赛集训基地落户我校,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内容来源: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双高建设,双高专业群建设,特色专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