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聚焦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培养,深入推进“高技能英才培养”计划,引导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双高建设以来,学校师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获国赛一等奖16项,省级及以上奖项153项。近两年来,国赛一等奖获奖成绩位居全国双高院校第三、全省第一,2022年、2023年分别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突出贡献奖”“最佳优秀组织奖”。这是学校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为契机,专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从价值塑造、技能强化、实践磨练等方面系统发力,书写出精彩答卷。
01以德为先,价值引领强其志
学校秉承新中国第一所电子类中专校的红色基因,立足新时代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匠心筑梦、技能报国”为主线,以“精益求精、专注创新”为重点,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强化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认同,带动广大学生钻研技术、苦练技能,树立技能成才的坚定志向。以“切点灵活、语言用活、资源鲜活、思维激活、内容盘活”为要求,深入推进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用贴近现实、贴近专业、贴近生活的教学激发学生思想共鸣,引导学生厚植“技能报国”情怀。
围绕八项毕业要求,整体设计专业思政“育人”目标,并分解落实到各门课程中。在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有机融入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价值引导和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创新意识的培育。目前学校的课程思政元素库已涵盖609门课程;改造建设专业类劳动技能课程35门、专创融合课程47门;立项课程思政示范课122门;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
02实境真做,校企共育精其技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学校与华为、中兴、新华三、京东等领军企业共建8个产业学院,将企业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设备引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合作开展学徒制培养项目14个,其中按照“园区主导、多企参与、三方协同”模式,与昆山、吴江、太仓、常熟四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共建了学徒制学院,实岗培养成效显著。
在师资能力建设上,依托与企业共建的7个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和21个企业实践流动站。近3年来,累计87名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组建团队承担市场业务;200余名教师高质量完成顶岗锻炼;80余名企业骨干被聘为省级、校级产业教授。专业教师中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江苏工匠等省级以上高技能人才称号占比30%。
在实践教学领域,各专业群以企业项目为依托,系统优化教学内容和模式。电子信息专业群与企业共建8个生产工作坊,开展“兴趣激发→基础训练→模仿实现→真实生产”实践教学,强化学生技术技能培养。通信技术专业群设计了“基础项目→岗位项目→综合项目→企业项目”四级模块,驱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智能制造专业群构建“系统整体认知→子系统实践→系统综合实践”实践教学体系,配套开发实践教学项目102个。以上教学改革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在企业资源建设上,学校携手头部企业,打造“5G+智慧场景实训基地”等企业级、场景化、共享型实训基地。截至2023年底,企业累计投入设备总值逾1.5亿元,实现实训设备与生产设备的同步升级。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上线实训课程10门、虚拟仿真项目109项,入选江苏省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典型案例、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职业院校典型案例。
03学以致用,实践检验砺其行
强化“知行合一”,通过构建三级竞赛体系,丰富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推动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能力、磨练技能。
组织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并与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开展30余个赛项,参赛学生超过6000人次,其中技能类比赛参赛率达74%,双创类比赛参赛率达100%。近两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双创大赛奖300余项,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一等奖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组织开展科技下乡、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300余项,让学生用专业技能服务社会。其中“农民用网”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连续开展15年,每年组织5000余名学生,面向农业生产、智能化灌溉、农村电商等方面的需求,奔赴江苏95个县区的乡村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年均服务农民近2万户。学校两次获评团中央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内容来源: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双高建设,德技行并进,育技能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