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双高建设(教育部)

“双高”建设进行时 | 多举措齐发力,打造高水平“双师型”队伍

学院自2019年入选“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职教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值此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一周年之际,学院策划“双高进行时”系列专题,分期推出我院“双高”建设的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充分展示“双高”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

学院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适应新时代高职教师队伍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开展师德师风、教师队伍、机制保障、创新团队和教科研能力等方面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德才兼备的高水平双师队伍。


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引领,加强顶层设计

全方位促进教师素质提升

 学院以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创新团队培育,开展双轨并进”“双师型培养和重点人才梯队建设工作,打造首都交通特色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开展面向未来职业教育的教师能力模型构建及实践能力评价方法研究,探索构建 六个维度教师能力模型,多元化提升。近三年教师能力大赛获奖排名进入北京前三、全国前40名。主持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项,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标准1项、参与7项,参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2项。

 2020年,学院聘请全国劳动模范廖明、全国三八红旗手姚淑鹏、地铁供电首席培训师曹大涌作为专业技能大师,全程参与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实训室建设,将严谨的作风和专业的知识融入教学过程中。企业专家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对于激励学院教师立德、立志、立行、立教具有重要意义,引导学院教师更好地把劳模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当中。

 

以国家级创新团队为示范,做好系统谋划

引领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 

以建设国家级、北京市教学创新团队为标杆,以建设校级教学创新团队为基础,推进国-省-校“三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和培育机制,集聚优质资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不断创新“课堂革命”,探索建设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课程改革。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市级教学创新团队4个。近三年学院参加市级以上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奖108人次;25个教师团队连续三年获得教学能力比赛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市赛一等奖18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获奖率100%。学院教师利用企业实践成果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获奖总人数约249人,其中获得国家级赛项42项(含一等奖3个、二等奖17个、三等奖11个),省部级技能大赛43项(含一等奖8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7个)。

 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专家、大国名匠兼职任教,打造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双师型教师占比88%。学院27个专业均设置校企双带头人,企业兼职教师平均占专业课课时比例为31%。学院按照双高计划建设要求,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建立与企业双向流通机制,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从行业企业引进与专业建设发展适应的技术技能能手,助力教学团队建设,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引入到专业建设中,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中。

  

深化“三教”改革,健全制度平台

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推进高本贯通“素养赋能”教法改革。开展中高本“一体化”设计,打造贯通培养素养赋能模式。学院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创新创业、思政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高度融合,依据工作过程和教育教学理念,设置任务接受、任务分析、理论学习等“十步教学流程”,创新“双元”共育,以评价改革引领“三教”改革。 

同时,通过“发展性评价”突出以品德、能力、业绩和贡献为主的评价导向,建立体现学院工作实际和特点的教师职务聘任标准。增加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贡献评议组,引领和激励教师深耕专业,着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上做出重大贡献。设立“院长基金”,专项奖励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类重点工作做出重大贡献人员,突出成果导向,强化示范引领作用。 

教师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也是支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打造高质量高水平双师队伍,既是“双高计划”的改革发展任务,也是学院建设的重要目标。我院“双高”建设启动三年来,全院上下凝心聚力、携手奋进、开创新局。未来,学院将继续加强教学团队能力建设、加大教师教学创新培养力度,进一步深化“三教”改革、深挖师资建设内涵、夯实队伍建设基础,为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双高计划”建设提供坚实的高水平教师教学团队保障。



内容来源: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校

关键词:双高专业建设群,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