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并举的法定职责。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落实实施方案精神,打造育训结合体系,创新育训模式,促进政校行企跨界深度合作,发挥国家级和省级培训基地作用,完善运行制度,明确功能定位,扎实推进基地平台育训功能不断优化,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学校发挥专业优势,打造“四服务”育训结合体系,满足多元类型培训需求,通过 “政府+人才”,服务制造强省战略,支撑产业智改数转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国培+省培”,服务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助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融合“技能+学历”,服务军民融合战略,助力现退役军人学历技能提升;整合“线上+线下”,人人皆学、人人可学,服务数字乡村振兴和特殊群体需求,促进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学校近五年获得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等国家级、省级基地8个;培训江苏“智改数转”企业高端人才2万余人次、职教师资1万余人次、现退役军人3000余人次、新型农民和特殊群体10万余人次,社会培训总人次超15万。
01
服务制造强省战略,支撑产业智改数转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以江苏制造强省战略为目标,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江苏省“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结合补链固链强链需求,培训紧缺急需的工业和信息产业人才,优化产业人才队伍,为工业和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江苏省工信厅指导下,学校依托江苏省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和江苏省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实训基地,积极开展江苏省“英才名匠”“百千万人才”产业人才培训,面向全省工业和信息行业、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研发人员,开展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业自动化控制等高端培训,累计开展培训45余期,1万余人次,为江苏“产业强链”行动计划贡献产业人才支撑,“智改数转”系列培训受到了新华日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
02
服务职教教师发展,助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主动对接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引导新产业要素与教师专业要素融合,创建“需求调研、过程监控、训后跟踪”的“三段式”职业院校教师培训项目开发路径,服务中高职教师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提升,开发“专培结合”的国家级和省级师资培训项目。
学校依托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和国家级通信类“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响应各类师资培训项目招标。开展省级以上师资培训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0余项,培训中高职教师5000余人次;获评省“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省紧缺领域创新平台主持人。师资培训工作获得江苏省高职教师培训中心高度认可,学校“十三五”培训总结入选江苏省高职教师培训“十三五”总结选编,传感网应用开发培训项目入选江苏省2020年度高职师资培训年度质量报告。
03
服务军民融合战略,助力现退役军人学历技能提升
学校面向现役军人学历技能提升需要,融合信息类士官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火箭军现役士官专业技术培训”“东部战区空军某团现役士官数据通信培训”“海军士官学校士官教员师资培训”项目。学校锚定退役军人的就业需求,创建从“入训—学习—就业”的三递进培训模式。
学校依托江苏省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基地,面向全省退役军人开展适应性、职业技能、个性化和创新创业四类培训,每年培训+就业达400余人次;与六合、江阴等驻地部队合作,面向120名现役军人开展技术技能提升、社会适应性和成人大专学历提升服务。同时,学校是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认定的退役军人免试入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承担学校,每年有100余名退役军人通过免试入学政策就读我校成人大专。
04
服务人人皆学、人人可学,促进全民数字素养提升
以“数字赋能”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学校依托江苏省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与盐城滨海、宿迁沭阳、连云港东海等地合作建设农村电商培训基地,培养农村电商人才。通过线上销售,提升农产品销量,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组织师生深入农村一线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培训方式,提升农民信息化水平,年培训全省新型农民达20000余人次,辐射全国其他地区农民近10000余人次。
以弱势群体素质提升为抓手,提高弱势群体职业素养。学校依托国家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展全国盲人医疗按摩职业资格考前培训、江苏省残疾人“3D打印”技能大赛和网络信息安全赛前培训。联合江苏省残联和栖霞区残联,开展以直播电商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为残疾人居家就业、居家创业提供了帮助,年培训约200人次。
对接老年教育倍增行动计划,服务社区银龄群体。学校依托江苏高校银龄学习中心,与驻区街道和社区积极对接,成立“南信社区学院”,面向街道和社区银龄群体,开展大合唱、摄影、太极拳等适合老年人的培训项目,丰富老年人业余文化生活;开设智能手机应用等培训,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年培训400余人次。
内容来源: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双高建设,产教融合